我的越南记忆

初春时分的一天,从老朋友阿杜的微信中得知,越南《人民报》即将庆祝成立70周年 (1951.3.11~2021.3.11)。阿杜曾是我在越南采访期间的翻译,也是越南《人民报》现任驻华记者。看到他的微信,众多《人民报》老友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也让我不禁回想起了那三次难忘的越南采访之旅。

作者在《人民报》社大门前留影。本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作者在《人民报》社大门前留影。本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从2013年开始,为推进中越两国友好合作与增进民间相互理解,环球网与越南驻华使馆、越南《人民报》一起合作,先后五次组织“中国网络名人越南行”活动,带领数十位中国网络大V与媒体人赴越南采访交流。我非常荣幸于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三次随采访团一起踏上越南的土地,从多维度感知了真实越南,在各领域结交了许多真心好友,也留下了难忘的越南记忆。

《人民报》同志的热情与友好是越南留给我最初的深刻印象,每次从机场抵达那一刻起,《人民报》同志们的鲜花和脸上真诚的笑容总会让所有代表团成员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每次吃饭时,敬酒过后必须紧紧握住双手致意,很快团里的媒体前辈就会和越方共同吟唱起“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这首革命歌曲。原本两个国度两种文化应有的陌生感在《人民报》同志每天的热情接待中消失于无形。正是在与《人民报》同志们的交往中发现,两国关系迈过那些历史波折后,不仅年长者们的革命情谊依然稳固,年轻人们的共同语言则更加广泛。当给代表团当翻译的《人民报》记者阿孟大学唱起中国著名歌手周杰伦的歌曲《稻香》时,中国的网络大V们才知道中国流行文化已经深入越南年轻人,而当阿孟介绍自己的妻子正在用Facebook从事电商销售时,更让大家认识到了两国年轻一代的创业方式也是如此相似。

印象深刻的还有《人民报》领导与同志们对中国网络名人访越活动的重视与开放。每次访越,代表团都会受到包括顺友总编辑或《人民报》高层领导亲自接见。我们提出的采访需求,《人民报》同事也都尽最大可能予以安排,即使是很敏感的采访主题,也尽量予以满足。几次访越,我们走访六省两市,从北到南留下多处足迹,也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党建等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深度采访。我们在河内中央监察部了解了越南执政党廉政建设的创新之举,在平阳省和胡志明市经济开发区感受到了越南经济的蓬勃发展动力,在下龙湾、岘港和顺化等地发现了越南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也在与越南专家就两国关系敏感问题的激烈争论中强化了两国合作利益大于分歧的共识……而每到一地,《人民报》相关领导不仅全程陪同,也都会安排当地政府重要官员接受采访。而我深知对于工作节奏十分紧张的报社来说,组织这样的采访活动成本压力有多么大、协调与安排这些采访地点与采访对象有多么困难,《人民报》领导与同志们为中越两国媒体交流和民间理解付出的努力,直到今天仍令我十分感动。

对越南最深刻的印象,还有《人民报》同志和越南人民为改变个人命运和推动国家进步所迸发出的无穷精力和勤奋态度。走访越南期间,我们见到了凌晨六点就百舸齐发的芹苴市丐冷水上集市那热火朝天的交易场景,被越南人民为实现“一妻两孩三层四轮”美好生活目标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从南到北数不清的繁忙工地,云集的各国投资者令很多开发区土地供不应求,让我们被越南澎湃的发展动力所震撼;在还剑湖旁追着外国游客的越南少年,不是像其他发展中国家孩子那样索要钱物,而是为了努力锻炼自己的英语,更让我们看到了越南年青一代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希望。当然我们也特别高兴的看到以河内轻轨、永新电厂等项目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建厂。

从我第一次踏上越南国土起,八年过去了,“中国网络名人越南行”活动留下了丰硕果实:在中国互联网上各个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粉丝总数超两亿的数十位中国网络大V和媒体人参加了这项采访活动,我们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党建等领域对越南的深入采访,变成了无数文字、图片和视频,传递给了中国的亿万网民,累积访问量超过五个亿,对塑造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越南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项由环球网和《人民报》共同推进的重要公共外交活动,也受到了两国政府部门的点赞与支持,我本人也收到越共中央前总书记黎可漂同志亲笔签名赠书,鼓励我们继续为推进中越友谊而努力。而参与活动的网络名人们回国后也在继续参与着推进中越友好的工作,不断在多个领域结出两国友好的果实。

翻出在《人民报》总部那颗参天榕树下的合影,访越的美好记忆不断浮现眼前,我们两国媒体的携手合作也必将像那颗榕树一样枝繁叶茂,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网络名人和媒体人创造更新更美好的越南记忆,也必将有更多的越南人民拥有美好的中国记忆。期待在疫情过后,与《人民报》老友们再次相会在河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