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瑞经济合作空间广阔

越南政府总理阮春福已结束对俄罗斯和挪威的正式访问之旅,继续对瑞典进行正式访问。值此之际,越南工贸部部长陈俊英就越瑞两国经贸合作接受记者采访。

越南工贸部部长陈俊英。
越南工贸部部长陈俊英。

记者:请您介绍越瑞关系近期取得的最显著结果以及越瑞合作关系展望?

陈俊英部长:越瑞早就开展经贸合作活动,且不断发展。2018年,越瑞双向贸易额达15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14.5%。2019年前四个月,双向贸易额超过5亿美元,其中,越南对瑞典出口金额4亿美元,从瑞典进口金额9620万美元。

越南向瑞典出口的主要产品为鞋类、纺织服装品、海产品、木制品、手工艺品、电脑和零件。越南出口份额占瑞典进口总价值的0.2%。越南从瑞典进口的主要产品为电信设备、机械设备和新药。

截至2019年4月,在对越南投资的131个国家和地区中瑞典位居第33位,有效项目68个,投资总额3.65亿美元。

多年来,瑞典在越南的零售分销、机械设备生产制造、电力、信息技术、电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多个投资项目有效运行。

加工制造领域是瑞典对越南直接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爱立信、伊莱克斯、利乐、宜家等瑞典权威企业一直在越南成功开展营业投资活动。

记者:越瑞有待挖掘的领域有哪些?

陈俊英部长:与经贸、工业合作日益向好发展的同时,基于瑞典在可持续发展、创意经济、环保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双方具备加强合作的条件。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在投资、技术革新与数字转换、智慧工厂建设相结合过程中,瑞典企业和越南企业应加强合作。

ABB、Atlas Copco、 Hexagon、Monitor ERP、Tetra Pak 和 Troax等上述领域的领先带头企业及其典型解决方案(如ABB机器人的智慧工厂、Tetra Pak的灭菌包装线、Monitor ERP的有效资源管理软件等)将为两国企业带来良好的投资与合作机遇。

记者:为了加大对瑞典市场出口力度,越南企业需要注意什么?

陈俊英部长:当越南主力出口产品与瑞典的进口需求完全相适应时,可以说瑞典乃至北欧市场是越南货物的潜在市场。

但是,为加大对瑞典市场出口力度,除了注重产品质量以外,越南企业也要特别注意产品可追溯性、社会责任、环保、经营道德等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对瑞典出口订单的规模不大,越南企业要促进接近各分销链,以确保可持续出口,同时可以通过瑞典向北欧地区市场出口。

除了各自企业的内部努力,各家企业应与越南政府一起力推瑞典政府和企业尽早签署和批准《越南和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旨在为两国创造一个更加便利的经贸框架。

记者:请您介绍越瑞两国在推动经贸合作发展中的困难及顺利?

陈俊英部长:越南和瑞典具有悠久的传统友好关系,其得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精心培育。越瑞两国在国家发展目标上有许多相同之处,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双方没有彼此直接竞争的进出口商品。

越南对瑞典出口消费品和食品,瑞典向越南提供高科技产品、环保清洁技术。越南政府承诺建设开放性的经济体,保持可持续增长,其中,特别注重简化行政手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关照创业企业。

但是,瑞典是发达国家,人口约1013万人,因此,订单规模不大,运输很远,运费高,而且对食品的要求很高。

目前,越瑞经贸关系由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调整,而尚未享受与其他国家一样的自贸优惠。因此,双边经贸关系尚未具备最好的发展条件,与两国发展潜力不相称。

记者:在《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即将通过的背景下,今后推进双边合作的机遇有哪些?

陈俊英部长:《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是在越南-欧盟经贸、投资关系日趋迅速、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启动和结束的。鉴于谈判结果,《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将给双方产生积极的影响,譬如:有关进出口方面,欧盟将取消征税税目的99.2%的进口税(相当于越南对欧盟出口额的99.7%)。在最长时间为7年的路线图里,越南将取消征税税目的98.3%的进口税(相当于欧盟对越南出口额的99.8%)。最长时间为10年的路线图将有利于推进越瑞贸易关系,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出口市场,尤其是双方拥有优势的产品,诸如:越南热带农产品、水海产品、鞋类、纺织服装品、皮革制品、木制品、陶器、玻璃品、塑料品、橡胶制品;瑞典机械、发电机、药品、纸品、木制品、木浆、钢铁、化工品。有关服务方面,由于服务业不是越南的优势,因此瑞典乃至欧盟服务供应商是本协定有关服务的承诺的受益者。瑞典拥有优势的电信、建筑、配送等服务供应商将迎来进入越南市场的许多机遇。

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及进步协定》相同,《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是越南承诺打开政府采购市场的两项自由贸易协定之一。这也是越南对知识产权的承诺水平高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的首项自由贸易协定。对这个领域的高度承诺水平将给进入越南市场的瑞典乃至欧盟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利。

记者:谢谢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