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府大捷:越南民族史上卫国战争一个辉煌里程碑

1954年5月7日,越南军民在奠边府战略决战中取得胜利,为结束对法国殖民者的长期抗战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越南民族史上卫国战争的一个辉煌里程碑。

资料图:使用自行车为奠边府战役运送武器、食物和必需品。
资料图:使用自行车为奠边府战役运送武器、食物和必需品。

1954年奠边府大捷是越南民族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彰显出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共产党的杰出军事指挥艺术。在奠边府大捷纪念日(1954.5.7——2022.5.7)之际,越通社谨向读者介绍越南军事历史研究院军事组织历史学科教研组副组长武仲欢大校名为《1954年奠边府大捷:党结束战争的创造性指挥艺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散敌人主力军 为我军创造新机遇

1953年,法国在重返印度支那地区整整8年后仍未达到当初的目的,反之遭受了巨大损失,人员伤亡39万人,占领区不断缩小。

1953年5月,法国政府派遣被称为“文武双全”的将军纳瓦尔(Nava)赴印度支那任远征军总司令,目的是“尽快体面地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1953年7月,纳瓦尔提出了印度支那新军事计划(纳瓦尔计划)。

在美国的鼎力支持下,法国加大攻击力度,建设强大的主力军,纳瓦尔当时高喊“时时主动”、“时时进攻”口号。

1953年9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作战主张是使用一部分主力部队发动针对敌军力量比较薄弱且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方向的进攻,同时迫使敌军在不可放弃的重要地区被动分散兵力。战略性方针是:积极、主动、灵活、稳扎稳打。

为了落实上述计划,越南主力部队开始进军西北地区,还有一部分进军老挝中部并与老挝革命武装力量协同作战。

1954年2月,原本集中在北部平原的法国机动主力军(由84个营组成)被分散,几乎不能相互支援,“纳瓦尔计划”梦想破碎。

西方军事专家分析说,纳瓦尔还未出手就被以用兵出色的武元甲大将为首的越明抗战指挥部调到他们所希望的地方。纳瓦尔计划从制定时就注定一败涂地”。

全力打赢战略性决战

1954年2月,印度支那战场激烈,奠边府成为敌我双方的“历史性约会地点”。

1953年年底,印度支那法国指挥部决定建立奠边府集团据点群,并出动了多个兵力、火力及工兵、空军、运输等单位赴奠边府参战,将奠边府集团据点群建设成为“印度支那有史以来最强的据点”和“不可攻克的巨型炮台”。

在成功分散敌军力量后,1953年12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发起奠边府战役。

胡志明主席指出,“这一战役在军事、政治以及在国内和国际等方面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全军、全民和全党在这场战争必须取得胜利”。当时,武元甲大将已提议将“速战速胜”作战方案转为“稳战稳进”作战方案。越军参战力量包括5.5万名步兵、工兵和炮兵,另外还有26万名民兵和2.74万吨大米支援前线。

数万青年与工兵部队日日夜夜在敌人枪林弹雨之下开通道路。在短短一段时间内,数千公里道路被修建而成,各方面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都超出法军的预料。

在战术方面,越军指挥部提出一步步摧毁敌人兵力的阵法,其中包括建设战壕系统,遏制敌人的火力,将炮兵控制机场,使用高射炮应对敌军空军力量等。通过这些战术,越军逐步切断法军增援前线的所有路径。

1954年3月13日,越军对法军奠边府集团据点群发动猛烈的进攻。经过56个日日夜夜的英勇奋战和三次进攻,5月7日,越南人民军的“决战决胜”军旗插在奠边府法军指挥所的顶上,胜利结束奠边府战役。法军最高指挥官德·卡斯特里斯(De Castries)将军被俘虏。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直接影响了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迫使法国承认印度支那三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开辟了民族革命事业的新篇章。

先是攻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以分散敌人兵力,然后开展战略性决战进攻敌人最强的据点。这是中央政治局和胡志明市主席的果断、灵活、及时和创新的军事指挥艺术,是越南的智慧确实超出了法国殖民和美国所有预料的最生动、最明确的证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