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董与朔庙荣圣庙会——荣圣庙会

荣圣庙会不仅得到国内外研究者评价为越南人7000多个传统民间庙会之中最独特的庙会,而且还具有全人类范围的特别文化信仰价值。因此,荣圣庙会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扶董与朔庙荣圣庙会——荣圣庙会

荣圣庙会千年在
相传,雄王6世时代(公元前1718~1631)在荣圣村(今河内嘉林县扶董乡)有个3岁男孩突然伸腰变成一个强壮的青年骑铁马出阵驱逐北方侵略者殷寇。敌人溃败后,他到朔山(今河内朔山县扶灵乡)飞上天空。
以这一神圣战功,人民称他为“扶董天王”,俗称荣圣,并推崇为“四不死”神圣之一(包括伞园圣、荣圣、渚童子圣和柳幸圣母)。

特别,为了追念他的功劳,每年红河平原许多地方都举行带有浓郁古越人文化特色的荣圣庙会。最典型的是在河内嘉林县扶董乡扶董庙和河内朔山县扶灵乡朔庙举行的荣圣庙会。相传扶董乡和扶灵乡依次为荣圣出生地和升天地。
荣圣庙会很早以前就有了,到11世纪(李太祖皇帝年代)成为国礼。正是李太祖皇帝下令重修和扩建扶董庙,并作出组织荣圣庙会的规定和方式。

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追念和推崇圣人的内容之外,荣圣庙会还被喻为沸腾的“民间剧场”,因为有数千人一起参加模仿以前荣圣战斗事迹的演唱。这种演唱虽然只是象征性程式动作,但含有越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深刻哲理。那就是将帅“智、忠、勇”的品德,子女的孝悌,战胜者的宽容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

以前,对越南人,尤其是红河冲积平原居民的文化和信仰来说,荣圣庙会有着深刻影响。今天,在一些地方人们仍看见有关荣圣庙会的文化和信仰烙印。特别是,在扶灵乡和扶董乡现存很多有价值的古老建筑工程,如寺庙、祠堂等。更重要的是,自古以来每年农历正月初6和4月初9,两乡居民都兴高采烈地组织荣圣庙会,追念荣圣的功劳。

法国研究者G•Dumoutier在1983年出版的“宗教历史”杂志写道:“荣圣庙会一直萦绕在我们海脑里,是我们在北圻所见的最动人的景像。不知在我们古老的欧洲会不会有人自豪地纪念2300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

可以说,荣圣庙会的突出全球性价值是得到完整保护和世代相传。虽然靠近都市,历尽沧桑,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荣圣庙会具有独立性,不像其他庙会那样被国家化和商业化。

扶董庙荣圣庙会别具一格

据研究者介绍,朔庙荣圣庙会像北部平原大部分春会一样带有民间信仰的求安祈福性质,而扶董荣圣庙会则是最生动、最科学地模仿荣圣抗敌战争场面的传统文化庙会之一。

2011年5月11日(辛卯年4月初9)当地人民在荣圣出生地河内嘉林县扶董乡组织荣圣庙会。这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荣圣庙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举行的首次庙会。

今年的荣圣庙会像往年一样以许多独特民间演唱再现。人们沉浸在热闹欢腾的气氛中,见证历史的每一时刻。
农历4月初6,村民举行了迎水游行仪式,拉开荣圣庙会的序幕。迎水除了荣圣兵士出阵前取水洗兵器的意义外,还带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含义。初7上午10点有斋饭(含米饭和腌茄子)游行仪式,再现村民献粮养兵的活动。

初9是正会,这天气氛热闹非凡,有荣圣士兵操练表演。从18至36岁的120名壮丁,分为6道,依着号令进退,体现荣圣军队的精锐。中午11点,埃劳坊人在扶董庙前表演捕虎。从扮演老虎到拿芦苇旗、钓鱼竿和弓箭的全部20人一起表演歌舞后进行捕虎表演。直到下午,模仿战斗的表演在热闹和沸腾气氛中进行。傍晚,侵略者全被打败,荣圣大摆犒军宴席。晚上放烟花、唱从剧和其它游戏,庆祝胜利。庙会于11、12日结束。

荣圣庙会的活动大概就是这样。虽然只是规约性的民间礼仪,但能使观众想象出与荣圣传奇有关的历史故事。那是荣圣士兵出阵前辞别母亲,驰骋沙场,凯旋而归,庆祝胜利犒军等场景。

荣圣庙会不仅是民间文化信仰活动,还是具有历史、文化、信仰、艺术价值的大型“戏剧”,演绎了越南人生存斗争、保卫种族和弘扬做人道理的哲理和人生观。

正因如此,荣圣庙会与时间长存,值得推崇。以上述的文化价值,2010年11月16日22时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越南河内扶董庙和朔庙的荣圣庙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来源:越南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