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经济利益的背后,不少遗产正面临商业化、舞台化,甚至变形的风险,影响了其原始价值和可持续性。
当遗产变成旅游产品
越南东北山区是多个拥有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共同生活的地区,这里的文化旅游正蓬勃发展。高山集市、传统手工艺村体验游、各类传统节庆等旅游产品,不仅有助于推广民族文化特色,还为当地民众创造了生计来源。
然而,当遗产成为旅游资源时,迎合游客喜好而进行的改编、模仿与人为打造现象日益普遍。
赫蒙族“高曹节”、巴天族的跳火节等许多仪式因仪式程序被删减、举办时间被更改、祭祀场所被迁移,导致其神圣性和凝聚社区的作用受到削弱。许多节庆从原本与民众精神生活紧密相连的宗教仪式,逐渐被“舞台化”,变成了服务游客的表演节目。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各传统手工艺村寨。在泰族、赫蒙族、瑶族等民族聚居的村寨中,曾凝聚了精湛手工编织技艺、体现民族特色的土锦布产品,如今工艺流程被简化,逐渐趋向工业化。许多产品不再由当地居民亲自织造和刺绣,而是采用工业布料和印花图案。有的地方还从外地进货,却标注为“本地特产”,这降低了产品的价值和真实性。
当传统服饰仅在游客到访时才出现,手工艺不再服务于日常生活,节庆活动对举办社区变得陌生······那么,遗产便不再“活” 在社区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联系日益淡薄,增加了文化断裂的风险。过度商业化的表现、假冒伪劣产品、仪式被变更等现象,不仅伤害了社区的精神,也削弱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吸引力。
游客初次体验时可能感到好奇,但当发现这些体验是人为安排时,便会觉得浅薄且缺乏深度。
自然遗产在旅游压力下的现状
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自然遗产也正面临着来自缺乏监管的旅游活动的压力。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下龙湾,多次被警示存在环境污染、景观空间被侵占及非法建设等问题。
虽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宁平省长安风景区,也曾受到旅游建设项目侵占核心保护区,导致景观被改变和生态环境受影响。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尔·埃隆杜·阿索莫与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领导举行工作会议。(玉莲 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多次强调,旅游发展须与保护工作相协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尔·埃隆杜·阿索莫(Lazare Eloundou Assomo)在访越期间,与越南文化体育旅游部领导举行工作会议时表示:“我对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感兴趣”。
在与广宁、海防、顺化等世界遗产所在地的当局和专业机构举行工作会议时,双方将深入讨论遗产保护战略,其中强调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
如果旅游业和文化遗产处于相互支持的关系中,那么它们并不是对立的。旅游业需要文化遗产来打造独特的目的地;相反,遗产需要旅游业来获得更多的保护资源。核心在于方法:不将遗产视为可单向开发的资源,而是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切旅游发展活动都要以社区为中心、以遗产为基础、以文化为动力。遗产拥有者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遗产,但要真正拥有它,需要有支持性政策和指导如何在新的背景下保护和推广遗产。
![]() |
保护遗产的原有元素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武灵 摄) |
许多地方做出了积极的改变,如在工匠和文化研究人员的参与下恢复原有的节日活动,以及实施与当地社区相关的社区旅游和生态旅游模式。
然而,为了使这些模型见效,需要扩大其规模,确保原创性和质量,避免半心半意地恢复或过分依赖表演的倾向。
需要对与本土文化体验相关的社区旅游和生态旅游模式进行适当的投资。
旅游规划应涵盖保护要素,明确推广与开发的界限,避免“遗产枯竭”的局面。
保护和发展可持续遗产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加强文化教育和传统职业培训。举办文化课、教授手工艺、重建传统生活空间等将有助于年轻一代认同自己的身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保护遗产的精神。学校需要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其核心课程和课外课程,将学校与拥有文化遗产的社区联系起来。
地方政府、文化旅游部门和保护机构要密切配合,管理和严厉查处破坏文化、破坏景观环境的行为。
获得妥善保护和推广的遗产不但是社会的宝贵资产,更是旅游业的“战略资产”。在发展的循环中,保留特色就是保留目的地的可持续活力。
如果得到适当的开发,遗产将长期成为旅游业的“资本”,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