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龙湾由下龙湾与拜子龙湾组成,总面积为1553平方公里,包含1969个大小岛屿,其中989个岛屿已有名称,其余980个岛屿尚未命名。下龙湾的岛屿由石灰岩和石片岩两种地质结构构成,集中在东南部拜子龙湾和西南部下龙湾两个主要区域,已有2亿5千万年至2亿8千万年。密密麻麻的石片岩岛屿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山形和奇形怪状的溶洞,位于下龙湾的中心区域,包括下龙湾和拜子下龙的一部分。划入世界自然遗产区域的总面积为434平方公里,包括775个岛屿,形成三个三棱锥形,即四边的藏木岛、南边的三洞湖岛和东边的貢西岛,而周边的缓冲区域于1962年由越南文化通讯部列为国家级名胜古迹。
气候
下龙湾位于热带季风区域,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2.8 oC。夏天为26.4oC,很少达到37oC,最高温度40oC。冬季温度平均为20oC,很少降至10oC以下(极端是低温度的历史记录4.2oC)。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毫米。这里的雨量较为丰富,5至10月份雨量较多。8至10月是雨季。冬季长达4、5个月,夏季则较短。
多样化价值
正如文化名人阮廌形容的那样,下龙湾是“巍巍苍穹中屹立的绝美奇观”。下龙湾的著名景点同越南的历史紧密衔接,如12世纪中期闻名遐迩的云屯古港和遗存众多帝王名贤笔迹的诗山。追溯得更远一点乃是激流奔腾的白藤江– 十世纪吴权和十三世纪陈朝军民抗击外侵赢得水战大捷的见证者。科学家已证明,下龙湾地区留下了同莽、赤土、照孺、梭井等许多著名的考古学地名。下龙湾是多样性生物高度集中的典型生态地区,如红树林生态系、岛礁生态系、咸水热带森林生态系等。这里还拥有数千种珍稀动植物。
穿梭在茫茫的下龙湾水面上,我们仿佛驶入远古时代的神话世界。人头岛像一位长者远眺大陆,龙山犹如一条巨龙翻腾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罗望老翁岛又像一位渔翁坐在石头上钓鱼,还有帆船岛、斗鸡岛、香炉岛等。巨石包孕的神秘洞穴鬼斧神工,天工开物,如天宫洞、藏木洞、惊奇洞、三宫洞等。
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第18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下龙湾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2000年,下龙湾凭借地质地貌的全球性特殊价值再次被UNESCO列入《第二次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自然的美丽姿态
凡谈及下龙湾,首先要谈到它的石头与海水的美丽姿态。在不太广阔的1553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却屹立着1969个大小不同的岛屿。拜寨港的远处是碧蓝的弓形洼陷海域。东南与西南的海面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一群群岛屿,蜿蜒曲折的航道穿插其间。从飞机上往下鸟瞰,下龙湾犹如一幅生动活泼的巨幅水墨画。有的岛屿聚在一起,争抢立足之地,有的岛屿却遥遥相隔,构图生动。成群岛屿构成一幅幅为人们叹为观止的生动图案。斗鸡岛犹如一对鸡在激浪中嬉耍,乌龟岛像一只大海龟朦胧入眠,长老岛犹如一位长老面向大海诵经念佛,香炉岛就像浮现在海面上的大香炉,袅袅香烟供祭着天地神灵。众多岛屿以人们熟悉的形状,任由着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自由遐想。下龙湾的海水四季碧蓝。春初的银雾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海浪,使雾中的岛屿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盛夏的晨曦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显露时,刚刚苏醒的大小岛屿徐徐冒出广阔无际的海面。整个海湾染成此红色,又渐渐地染成一抹碧蓝色,微波荡漾的银白色浪花争相着击拍海岸。花草灌木从石缝里挣脱出来,生机勃勃,百花争艳。参观下龙湾最有趣的是乘帆船驶向挡住眼前的“石墙”。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巨墙反而变得模糊起来,悄然为帆船让出一条通道来。眼前的景致焕然一新,豁然开朗,变幻莫测。
倘若遇上阳光灿烂的晴天,有可能在这里遇见海豚群,成群结队翱翔在清澈碧蓝的海面上,成双结对靠近船舷两侧,展示着精彩绝伦的泳姿。
下龙湾的真实和美貌,不仅显露在山景、水色、蓝天、彩云,还隐藏在岛群山体核心中的溶洞里。那就是风采幽雅的天宫洞、巍巍壮丽的藏木洞和深沉不露的惊奇洞,以及充满神话传说的岛屿上的神秘溶洞,如贞女洞、仙人湖洞等。当黄昏降临时,下龙湾更显露出独特的美貌。在夕阳的映照下,海面呈现灿烂红色,丰富多彩的色谱包裹着美艳的景色。
在月光渺渺的夜晚,海面犹如铺上一层薄薄银沙,与远处朦胧的深色岛屿相交织,海景变得如花似梦。
多样性生物价值
下龙湾的地形结构极其复杂,每岸曲折及拥有众多的大河出海口,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食料。下龙湾地形由成千岛屿所定型并形成许多湾洼。海水幅度稳定,平稳的潮汐落差,海浪和缓。下龙湾的气候也很稳定,月均辐射热量为1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9至25oC,年降水量为2000至2200毫米。这些因素均为生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研成果表明,下龙湾拥有热带海域应有尽有的各种生态系,如咸水林生态系、开裂珊瑚生态系、海洋草木生态系、热带树林生态系以及下龙湾独有的松树生态系。
下龙湾的珊瑚分散在各地海域,但高密度集中在东部和离海岸较远的海域。这里的珊瑚约有170种,44科和12目。珊瑚的分布,有时呈明显三带结构的龟裂,有时又形成无带丛集,集中在5至10米的深度。龟裂覆盖率平均为30%,有的甚至高达70-80%。各种珊瑚形状各异,五彩缤纷,婀娜多姿。有的如树木枝杈,有的像碗碟盆盘,有的却似珍珠宝玉,呈现出白、蓝、红、橙、黄等多种色彩。潮汐涨落时,整片珊瑚的微细触鬚随着潮水来回飘动。这里有107种鱼类,包括色彩艳丽的观赏鱼。与珊瑚龟裂生态系同等出名的是咸水林生态系。这是下龙湾水域独特的景观。咸水林主要集中在巡州、陆门、三枒和沿岸滩涂。广宁省是越北咸水林树种最丰富的地方。林中生活着37种候鸟、81中海底动物及55科的90种鱼类。特别是海底动物种类占全部动物的61.2%,其中有的种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红蚶、蛤蜊、沙虫和甲壳类。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生态系外,下龙湾还拥有相当丰富的热带树林生态系,如丁香树、朴树、黄香树等。这里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地方,如鹿、貂、松鼠、特别是白圈猴和红毛猴等多种珍稀兽类。此外,东海之滨的滩涂湿地是多种生物生存的地方,如海草、海藻及鱼虾等。远海更有鱼、虾、鱿鱼、鲍鱼等海产近千种,年捕捞量达数千吨。
文化历史价值
下龙湾美在山川、水色、蓝天、彩云和溶洞。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下龙还是古人类的聚居地并创造出灿烂的下龙文化。1973年末,瑞典考古学家安得森与法国考古学家科兰妮奇姐妹一起在海上漂流了整整一个月,足迹几乎遍及所有的悬崖、岩洞和滩涂,终于发现古人类的生活痕迹,找到石斧、石磨、石盆、石针和石环等遗物,从而命名为“玉芝文化”。此后,越难考古学家继续探寻挖掘,先后在同莽、赤土、照孺等地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考古遗迹,找到许多石器和带有花纹线条的陶器残片。
在照孺遗迹还找到3具人骨化石和其他物体。特别是在世界遗产的中心区域发现许多有考古价值的遗迹,如迷宫洞、天龙洞、仙翁洞等,估达到1.5米厚的数百立方梅利亚淡水螺壳。下龙文化遗址很容易在沙滩和溶洞找到,如玉芝、巡州、赤土、同莽,但也有一些遗址离海岸很远,如梭井、仙翁等。然而,它们在质料、形状和工艺上具有共同特征,因而定名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下龙文化”。
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下龙在同中国、日本、印尼、泰国等各国之间的通商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渐渐成为古代越南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枢纽。李、陈、黎朝年间,云屯曾经是越南同泰国、中国、日本、印尼等国进行大规模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关兰岛盖村古商港遗址至今犹存。长达200米的海滩发掘出0.6米厚的上万件李、黎两朝产自越南、中国和日本的陶瓷器血残片。在此,沿着码头留下很多紧靠在一起的房屋地基。除了盖村外,还在貢东、貢安、玉蔴、关兰、盖葫等岛屿发现了相似的古码头。
下龙湾奇异雄伟的自然景色,必定会感到惊讶和感慨。站立在海岸远眺大海是难尽游兴的。乘船出海,穿梭在大小岛屿之间,爬进溶洞,细细欣赏钟乳石的千姿百态,才能探索大自然赋予的灵魂魅力。不论大小、高矮或宽窄,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用独特的语言向人们“倾诉”着复杂的情感,供人们按各自的遐想去领会和感受。
- 摘选自《越南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