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我问她:为什么在您的文章中都把越南称作第二故乡?
她回答说:我父亲王唯真于1956年至1960年担任新华社河内分社社长兼《人民日报》社常驻记者。五岁的时候,我就跟父母到越南一起生活,幼年的印象让我刻骨铭心。越南人民很亲切,所到之处都能够看到人们开心和睦,使我有了象自己家一样的感觉。尤其是越南这里有胡伯伯。
因为工作性质,我父亲采访了很多越南英雄的事迹。我问他,谁是越南最伟大的英雄?我父亲回答说:是胡志明主席。我接着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胡志明主席带领越南人民万众一心地打败了法国殖民者。为此,他牺牲了个人幸福,没有成家,没有孩子,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解放民族、统一祖国的革命事业。
说到这儿,王枫哽咽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对越南的爱就这样在我幼年的心灵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加成长的我发现两国的革命事业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两国人民都希望获得独立、自由和幸福。因此,我把越南看作自己的故乡。
60多年来,王枫对首次见到胡伯伯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听了胡伯伯是越南人民伟大和杰出领袖的介绍后,当时只有六岁的王枫跟父亲说一定要见到胡伯伯。不久后,机会来了。
王枫用中文演唱歌曲《胡志明——最美的名字!》
1957年5月,父亲叫王枫一起去嘉林机场,因为胡伯伯也去那儿迎接前苏联元帅到访。第一次见到胡伯伯,王枫觉得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像自己的爷爷一样亲切。胡伯伯拉着这个小女孩儿的手走出来,用中国话问:“你喜欢越南吗?”她回答:“我喜欢越南,我也喜欢胡伯伯!”胡伯伯又问:“你会说越南话吗?”她便用越南话回答:“吃饭了吗?吃饭了。同志好!”胡伯伯大笑起来。她也觉得很幸福。
不久后,七岁的王枫回中国上小学。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直到40年后,2000年冬天,新华社《瞭望》周刊的女编辑王枫才第一次重访自己的第二故乡。第二次和最近一次访越分别在2008年和2017年。在这几次访问中,看到越南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不断加快,许多大型建筑出现,让她非常欣慰。特别是劳动力很年轻,受到很好的教育,精通多门外语,说明这个国家强大的发展潜力。河内依然很美丽,特别是还剑湖一带,周边的许多民众一起跳舞,不少年轻人说话交流。气氛十分祥和!
对越南的深情厚谊催促着她通过有关越南风土人情和革新事业的文章和诗歌,通过有关胡伯伯、河内和越南的经典歌曲,致力于搭建中越友谊之桥。
王枫用越南语演唱歌曲《怀念河内的秋天》。
20年来,她请很多在北京工作的越南友人和旅居越南的华侨朋友翻译了《胡伯伯情深似海》、《妹妹啊!河内的街道》、《阮山——两国将军》等歌曲的歌词,然后由她负责最难的任务,就是用中文演唱这些越南歌曲。这些歌曲被上传到越南华侨社团的网站上,颇受大家的喜爱。
“诗歌和音乐就是每个民族精神、情感和心灵的缩影。拉近人和人之间距离的最短途径无非就是通过诗词和歌声”——王枫颇有感触地分享道。最后,她用中文为我唱起了一段《胡志明——最美的名字》。
春天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完)
(本报常驻中国记者 苏黎明、杜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