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工艺为社区旅游注入灵魂

嘉莱省亚利乡盖(Kép)村近年来崛起成为发展社区旅游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亮点。在这里,拉格莱族的织锦工艺不仅得到了复兴,还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游客观看拉格莱族的织锦工艺。
游客观看拉格莱族的织锦工艺。

织锦在西原森林间诉说故事

来到盖村,游客很容易被那一排排架设在高脚屋檐下的织机所吸引。这是拉格莱艺人们专注地穿梭梭子,织出一幅幅承载着山林灵魂的独特纹样。

每一块织锦都是一个故事,一段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剪影,代代相传,延绵不息。

盖村织锦合作组成员罗占素女士分享道:“织锦工艺是我母亲传授的,通过这门手艺,我们可以制作包、裤子、衣服。此外,现在织布也服务于旅游业和供游客参观体验。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传承这项传统工艺,并增加收入来改善生活。”

拉格莱族织锦以黑、红、白三色为主。织物上的图案模拟了大自然和社区的日常生活:鸟、花、人物、家居用品等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的图案。

村中艺人罗占豪表示:“织布是为了不忘从前的习俗——织腰布、织包、织围巾。来到这里的游客喜欢买大包、小包、围巾。我们就做给他们买,让手艺得以延续。”

每一件织锦不仅是一份独特的纪念品,更是一座连接游客与本地文化的桥梁,象征着保护与发展的融合。

不仅止步于保留传统工艺,盖村织锦合作社的创始人胡渊妮女士(38岁)大胆地提出了新的方向,即将织锦与社区旅游发展相结合。

她分享道:“手工艺人织出来的产品价值很高,但顾客的消费需求却不大。因此,我们改变了做法,将产品发展成纪念品。例如,一块布料可以缝制成包包、钱包或其他小物件,从而满足顾客在体验织锦工艺时的需求。”

胡渊妮女士的创新远不止于在产品上。2019年,她发起倡议,在盖村成立一个与社区旅游相结合的织锦合作组,最初只有15名成员。仅仅五年后,成员人数就翻了一番。该合作组采用轮岗制,让所有手工艺人都有机会参与导游和销售产品。

她分享到:“我们优先考虑贫困的女性手工艺人。当她们直接参与社区旅游模式时,她们将享受到成果并获得额外报酬。从而,她们就会更有动力去传承自己的职业和文化。”

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收入,还有助于在社区中传播独立自强的精神,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中。

lang-kep-1.jpg
拉格莱族的织锦工艺成为独特的旅游产品。

需要助力以进一步推广

目前,盖村每年接待游客约4000至5000人次。虽然这个数字并不大,但在西原地区社区旅游模式相对较少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盖村的成功离不开像罗占蒙女士这样的手工艺人。她今年已年过七旬,但依然每日勤劳于织机旁。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依然保持着一双巧手,编织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她孜孜不倦地保留文化特色的精神。

她吐露心声说:“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继承祖先的织布事业。虽然很难,但也要努力尝试。织布既能传承文化之美,还能在顾客购买布料时赚取额外收入。

当地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模式的作用和潜力。亚利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阮进勇评价说:“盖村与织锦业相结合的社区旅游模式正在成为当地一大亮点。胡渊妮女士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总是在寻找为贫困妇女创造就业机会的方法。我们正在考虑将她纳入正式编制,确保为该乡发展社区文化和旅游业提供咨询。”

目前,胡渊妮女士正积极与各家旅行社对接,带游客来到盖村,同时也在寻求资源,扩大公共生活空间,打造一个传授手工艺、展示产品和接待游客的场所。对她来说,每一幅锦织布都是一份需要用智慧与真情传递的“文化讯息”。

盖村织布工艺的复兴并与社区旅游相结合生动体现了党和国家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相结合的政策。中央政治局关于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国家尖端产业的第08-NQ/TW号决议强调:“旅游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

政府还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像亚利这样的地方发挥其本土潜力创造了条件。

如今的盖村已不再是西原地区一个静谧的村庄。沙沙的织布声、色彩斑斓的织锦、灵巧的双手以及居民,尤其是胡渊妮女士的热情正在谱写一段新的旅程,即保留、发展和弘扬拉格莱文化的旅程。

盖村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将文化保护与社区旅游发展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能让传统价值在现代生活的节奏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