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数字支付的未来

数字化转型和非现金支付的发展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支柱。国家的目标是到2025年,80%的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每笔交易只需“一触”即可完成,这将改变消费者的习惯,迈向透明、现代和可持续的经济。

使用NAPAS卡在公交网络上进行非接触式支付。
使用NAPAS卡在公交网络上进行非接触式支付。

根据至2025年国家全面金融战略和展望2030年,越南政府设定的目标是实现无现金支付交易量年均20%至25%的增长率。这一目标体现了越南快速推进数字经济的决心,其中数字支付扮演着重要的基础设施角色,将民众、企业和政府连接在同一个现代技术平台上。

数字支付——数字经济的基石

近年来,越南支付基础设施发展迅猛。从银行卡、电子钱包、二维码到数字银行、手机银行等,成为现代生活的“气息”。越南外贸股份商业银行(Vietcombank)数字渠道发展与伙伴处副处长陈文诚表示,数字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必然驱动力,其中数字支付处于领先地位,构成了现代金融生态系统。2024年非现金支付交易总额达295.2千万亿越盾,是GDP的26倍,交易笔数达177亿笔,较2023年增长56%。特别是,2025年第一季度通过二维码支付的交易量增长81%以上,这一数字表明消费者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越南支付基础设施的一大亮点是NAPAS的发展。NAPAS是一个连接68家银行、金融公司和支付基础设施提供商的中介单位,供民众使用。NAPAS副总经理阮黄龙透露,2025年9月和10月,NAPAS系统每天平均将处理3500万至3600万笔交易,相当于每天约有7000万人使用NAPAS及其成员单位提供的汇款和支付服务。通过这一连接,每天有可能“触达”越南三分之一的人口。

此前,2024年,NAPAS系统处理了近100亿笔交易,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10亿至120亿。NAPAS不仅止步于国内,还在拓展国际合作。2025年,该机构计划完成对入境越南的中国游客二维码跨境支付的接入,2026年则将完成对入境中国越南游客的二维码跨境支付接入。该机构还在推进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对接,为越南支付基础设施走向地区乃至全球奠定基础。

来自先行国家的经验表明:中国人自2017年起就已开始使用手机乘坐火车,而在日本,乘车、搭公交及日常购物支付等功能均已集成在同一个应用程序中。越南拥有较高的手机用户比例和发达的支付基础设施,完全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南国家银行副行长范进勇表示:“数字支付必须覆盖所有公共服务领域的每一位公民。如果乘坐火车时仍然需要携带多种类型的卡,那就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从而副行长就此要求各银行协调合作,将现有的支付方式融入公共交通系统,迈向真正的无现金城市。

河内铁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屈越雄表示,吉灵-河东线正在测试一种新的电子支付系统,乘客可以使用身份证、Visa卡或二维码通过闸机。河内地铁应用程序也支持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电子检票,确保出行安全、便捷与现代化。

法律走廊必须先行一步

越南国家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通过二维码的支付交易数量同比增长66.7%、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59.6%;87%的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许多信贷机构记录了超过90%的交易通过数字渠道进行。然而,伴随增长而来的是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越南国家银行支付司司长范英俊强调道:“因此,数字化转型若想走得更远,法律保障必须先行一步”。

近年来,国家银行已完善了多层次的法律框架。2023年《电子交易法》、2024年《信贷机构法》和2025年《个人数据保护法》等重要法律为数字银行、电子身份识别和安全数据共享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关于非现金支付的第52/2024/ND-CP号议定、关于金融科技测试机制的第94/2025/ND-CP号议定以及关于移动货币的第316/QD-TTg号决定等的颁布为构建全面、透明、灵活的法律框架做出了贡献。另外,多层次的安全解决方案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对大额交易强制实施生物特征识别规定,并应用令牌化技术(卡号加密),确保移动交易的绝对安全。此外,国家银行已试行SIMO系统(欺诈风险监测与预防系统),支持及时预警,并帮助阻止/取消涉嫌欺诈性汇款交易,截至2025年9月初,涉案金额已超过1.5万亿越盾。

然而,支付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仅仅关乎技术。富布赖特大学(越南)专家阮春成强调:“技术是驱动力,但人与文化才是基础。一个智能而富有人文精神的金融体系,不仅依赖于机器,更有赖于社会的信任与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参与。”(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