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需要系统化和可持续的应对方案

城市内涝正成为河内、胡志明市、岘港、芹苴等越南多个大城市的棘手问题,造成了经济损失、影响居民生活。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采取以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方法,尤其是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合作。

河内的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转。
河内的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转。

9月底至10月初的两场强降雨使河内陷入大范围积涝,出现逾100个积水点,有的甚至持续数日,导致交通瘫痪,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

在胡志明市,积涝不仅发生在雨季,还受到潮汐顶托的影响,对交通与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各项防涝工程尚未取得预期成效。

专家指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不协调、运行不高效。许多新城区地基抬高,高于旧区,导致雨水从高处集中流向低洼地带,形成局部内涝,而排水方向却未得到有效设计。此外,城镇化速度加快也对防涝工程的建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气候变化日趋复杂,极端暴雨频发且无规律可循。因此,越南亟需制定长期排水战略,并按中长期规划管理防涝基础设施,而非仅以临时应对为主。

原河内市规划与建筑局局长陶玉严认为,为了有效防涝,必须“还湖于城”,恢复被填平的湖泊与池塘。水面空间应被视为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南的新城区应从一开始就引入这一模式,而不是建成后再想办法排水。

此外,将“硬”与“软”基础设施相结合也很重要。防涝不能仅依赖排水泵站或地下水库,还需配套渠道、蓄水区及自然解决方案。原胡志明市国家大学水资源与气候变化研究院院长胡龙飞副教授认为,防涝体系应是多层次的网络,从具有坡度的道路、地下管道到蓄水湖——各环节需如生态系统般协同运作。

胡龙飞副教授补充说,要全面防治城市积水并不容易,必须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战略,仅凭地方政府之力难以应对。在此过程中,应鼓励并吸引民营部门参与,这一力量不仅资金雄厚、思维灵活,还能与政府共同分担责任,携手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在根本性对策上,短期内可优先实施具备良好渗透能力的工程项目,如使用高吸水性材料,使雨水快速下渗;在人行道、停车场等区域采用透水沥青,也有助于显著缓解积涝。同时,通过设置塑料地下储水罐收集雨水,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