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GI项目主管新加坡TFGI项目主任 Citra Nasruddin 在开幕致辞中指出,2024年全球因诈骗导致的经济损失中,亚洲地区占比超过一半。她强调,当前网络犯罪活动正广泛利用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实现诈骗流程的自动化与精准化,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数字安全风险。
Citra Nasruddin表示,尽管越南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网络诈骗案件数量仍持续攀升,形势与地区多国相似。数据显示,2024年越南职能部门共记录约1万起网络诈骗案件,经济损失约7.59亿美元。仅2025年1月至8月期间,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同比增长65%,造成损失超过1.6万亿越盾。这一趋势凸显出提升国内数字韧性、加强跨境执法协作的紧迫性。
她指出,2024年10月签署的《联合国反网络犯罪公约》(即《河内公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合作成果,并希望本次研讨会能为该公约的落地实施提供务实建议,共同明确区域数字安全治理的未来方向。
TFGI项目主管Keith Detros在会上发布了研究报告《东南亚数字欺诈与诈骗的社会整体防御方法》。该研究系统分析了诈骗行为的演进规律,提出了增强区域数字韧性的实施路径,绘制了完整的“诈骗生命周期图谱”,总结了防范与应对的最佳实践,并明确了在预防、阻断与响应环节的关键手段。
TFGI项目主管强调,当前各国政府主要通过完善立法与监管框架、推动公私合作、开展公众教育及社区倡议等方式应对数字欺诈。然而,面对诈骗手段的快速迭代与跨境传播特性,未来必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才能有效保障公众安全,维护数字生态的信任基础。
越南FPT集团网络安全顾问、Phenikaa大学讲师阮清平博士从技术与社会工程学角度指出,网络诈骗中技术仅为工具,其根源在于对心理与行为的操控。常见手法包括制造紧急情境(如冒充银行发出账户锁定警告)诱骗用户泄露信息,或通过长期信任建立实施投资诈骗,甚至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伪造音视频或冒用身份实施定向攻击。
阮清平讲师认为,当前网络攻击的高度复杂性源于犯罪者对心理与行为的精准把握。因此,有效防范不能仅依赖技术手段,更需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人文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杂志》总编辑范氏秋芳提出,稳定健康的家庭与亲密关系有助于降低个体受骗风险。良好的家庭互动可为成员在面临重大决策时提供信息核实与情感支持,从而增强其识别与应对数字风险的能力。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多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网络诈骗防治策略、国家—企业—社会三方协同机制、公众数字信任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代表结合越南实际提出多项对策建议,旨在提升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推动科研合作与社会宣导,增强全民数字风险认知与防范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