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2021—2030年少数民族和山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一阶段(2021—2025年)国家目标计划的第六项目——“保护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过程中,文化工作已取得诸多切实成果。
在各地实践中,许多传统节日、民歌曲调和手工技艺得以复兴,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推动了社区旅游的发展。文化不仅被传承与保护,更成为促进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联结人民与家园、民族本色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许多偏远地区、边境和海岛等经济社会条件仍然困难的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需要采取可持续的方式,并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协调配合。通过各项国家目标计划,许多地方获得了资源支持,用于研究与恢复传统文化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完成启动阶段后,更为关键的是让这些文化价值在社区生活中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多位专家和管理人士指出,在祖国边陲地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具体机制和稳定的资源保障。目前,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初始阶段,虽能满足修复与恢复的基本需求,但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需主动安排预算,将管理责任与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有机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行两级地方政府模式后,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文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法律与政策框架,以确保这一任务得到统一而有序的落实。
另一项挑战源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青年群体正逐渐远离传统生活空间。许多少数民族青年在外求学、就业后很少回到家乡,这一现象使文化根脉面临断裂的风险。
事实表明,每个民族各具自身特色,其中,文化是支撑社区扎根生息、守护家园、维护国家主权的精神力量。唯有当文化由创造主体与当地居民共同滋养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保护离不开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与引导,应从早着手,增强他们的传承意识,使文化血脉得以绵延不绝。
近日,位于248个边境乡的多所民族寄宿制小学和初级中学陆续开工建设。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文化发展的战略性部署——若能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其意义将更加深远。边境地区的学生将在校园中汲取文化滋养,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从小树立起传承与守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当年轻一代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传承使命,懂得珍视并弘扬民族文化价值时,他们将成为薪火相传的守护者。届时,每一首歌、每一支舞都将成为支撑边疆更加稳固的精神根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