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越南和平省芒族文化

探索越南和平省芒族文化

和平省距河内市西南约70公里,号称“史诗之地”,是芒族同胞聚居地。历经许多世代,他们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宝藏,丰富了越南民族的文化特色。
芒齐粽叶芦嫩芽沙拉。

芒齐粽叶芦嫩芽沙拉

据《越南画报》报道,贡族的饮食精致多样,有糕点、沙拉、鱼干、酸肉、腊肉等。其中,粽叶芦嫩芽沙拉是贡族人独有的菜肴之一。据老人们介绍,以前, 贡族人上山耕作时,常常采摘粽叶芦嫩芽生吃,渐渐地,他们带回家蒸熟,掺拌野生南洋橄榄果和香菜,创造出一道特色美食。
占族伊斯兰教婚俗中的文化精髓。

占族伊斯兰教婚俗中的文化精髓

据《越南之声》报道,安江省拥有独特的传统仪式,体现了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其中以信奉伊斯兰教的占族同胞的婚礼习俗最为突出。安江省占族穆斯林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特色。
老族同胞的染黑牙习俗。

老族同胞的染黑牙习俗

对于西北地区的老族妇女来说,染黑牙齿不只是为了美,重要的是其可为自己招来好运。莱州省三堂县板伯村芦氏真大娘透露,她从13岁就开始染黑牙,到现在60多岁了仍保持这一习俗。
广宁省平辽县岱依族同胞包“父亲粽”和“母亲粽”。

越南广宁省岱依族同胞的“父亲粽”和“母亲粽”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传统春节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广宁省平辽县,岱依族同胞的春节也有独具特色的习俗和传统。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到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而除了包传统的长方形粽子外,岱依族人民还会包“父亲粽”和“母亲粽”。
芒族同胞参加竖迎春竿仪式。(图片来源:suckhoedoisong.vn)

越南清化省芒族同胞春节竖迎春竿

每年,当桃花染成粉红色,白色青梅花覆盖整个北部山区时,预示着新春即将到来。此时,清化省芒族同胞的庄稼已收割完毕,短暂休息等待新一轮播种季的开始。此时,同胞们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准备迎接新年,其中竖迎春竿是他们的第一项重要任务。
附图。

泰族传统民歌小调“克泰”

 “克泰”(音译,Khắp Thái),是泰族同胞的民歌小调,是一种通过口头传承或记录的激情旋律,其代代相传。“克”,即吟唱,在泰族同胞的精神生活中频繁出现,是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南岱依族妇女。(成达 摄)

越南岱依族

作为古代越南的第一个主人之一,岱依族(Tày)具有许多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赫耶族少女。(图片来源:成达 摄)

赫耶族

长期聚居在西原长山地区,赫耶族大部分以水耕为主,也有少数靠山耕为生。他们保留了许多传统特色,拥有许多礼仪、节日和多种乐器。
莽族妇女。(图片来源:成达 摄)

莽族

尽管是越南人口稀少的16个民族之一,但是聚居在越南北部边境地区的芒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拉哈族人。(图片来源:成达 社)

拉哈族

拉哈族居住在越南西北部地区,多数以耕作为主要生产活动。20世纪末,拉哈族同胞的纺织业相当发展,技术较为精湛。
瑶族

瑶族

瑶族有很多民系,居住在北部山区、中游地区、西原地区的几乎所有省份以及东南部部分省份。瑶族目前保留着他们的传统文化特色。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大约300年前移民到越南,目前居住在奠边、莱州和老街等北部山区省份。
哲族

哲族

哲族属于越芒组,是生活在越南中部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哲族经济社会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从而缩小了与其他民族的发展差距。
克朗寺主建筑。

克朗寺——朔庄省国家级艺术建筑遗迹

克朗寺(Kh'Leang)位于朔庄省朔庄市孙德胜街。这是九龙江平原地区古老的高棉寺庙之一,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与蝙蝠寺(chùa Dơi)一样,克朗寺是朔庄省两座国家级历史遗迹之一,属于建筑和艺术文物类型。
仡佬族

仡佬族

仡佬族是越南人口极少的16个民族之一。目前,党和国家针对家家 户户的总体扶持政策已有助于提高仡佬族同胞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各方面水平。
戈都族

戈都族

尽管戈都族的起源仍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戈都族人民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在越南54个民族的文化中有着浓厚的生活和信仰印记。
遮罗族

遮罗族

遮罗族(Cho ro)人口近3万人,主要居住在同奈省西南部和东南部低山山区以及巴地-头顿省。目前,遮罗族人生活日益繁荣,保护与发扬了传统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