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拉哈族长期居住在越南西北部地区。
拉哈族人自称为拉哈,克啦(Klá)和仆唠(Phlạo),其他民族给予他们许多不同名称,诸如:舍刻(Xá Khắc)、泼叻(Phlắc)、克啦舍叉(Khlá Xá Cha)、舍崩(Xá Bung)、舍犒(Xá Khao)、舍得雅(Xá Táu Nhạ)、舍蓬(Xá Poọng)、舍翁(Xá Uống)、卟霞(Bủ Hà)、仆(Pụa)等。拉哈族人分为两大类别,即拉哈永(La Ha Ủng)—在水上生活,靠水耕谋生的拉哈人;克啦仆唠或拉哈仆唠——在陆地上生活,靠土地耕作谋生的拉哈人。
二、地理分布
据泰古籍记载,11世纪和12世纪,黑泰人向西北迁徙时,看到拉哈人居住在许多地方,并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拉哈妇女的传统服装。(图片来源:成达 摄) |
三、人口和语言
人口:根据2019年全国53个少数民族人口普查数据,拉哈族共10157人,其中男性人口5186人,女性人口4971人。
语言:目前,包括拉哈族在内的越南大部分民族都聚居,因此,使用双语和多语的情况较为常见。
拉哈人与黑泰人聚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母语外,拉哈同胞还学习和使用黑泰语,以便交流。于此,拉哈语吸收了许多黑泰语的词汇。此外,会讲越南语,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由于聚居和婚姻关系,部分拉哈人还通晓赫蒙族、瑶族、芒族的语言。
四、主要特点
社会体制:与其他民族一样,村是拉哈人聚居的处所和基层社会单位。
传统的拉哈家庭是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在家庭中,丈夫、父亲始终扮演着一家之主的角色,有权决定重要事务。继承权:家庭财产归属儿子。 女儿出嫁时,父母只给一些嫁妆。
拉哈人坚固的高脚屋。(图片来源:成达 摄) |
住所:拉哈人居住的个村庄里仍存在两种类型的高脚屋,其在结构、面积和坚固性上有所不同。暂居高脚屋以木杆建造,有两间两侧。房间之间没有隔墙,一间厨房和一间卧室。需要祭拜的家庭将在厨房里额外设置一个祭坛。与暂居高脚屋相比,相当坚固高脚屋在拉哈人的村庄里较为常见。
宗教信仰:与许多其他民族一样,拉哈族也相信“万物有灵”。同胞有禁忌,供奉多种不同名称的鬼魂,例如:丐夜(cái dạ)、克夜(kà dạ)等。
祖先祭祀是拉哈同胞流行的信仰。 他们只供奉近两代人,即只供奉已故父母灵位。
拉哈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如不准在供奉灵位的地方自由活动、玩耍;儿媳妇、女婿不准进入最里边的房间,就是祖父、父母休息和祭拜之地,特别是在祭日;鬼魂窗在祭坛的对面。
他们从不侵犯幽灵森林(埋葬村里所有死者的地方)。具体来说,禁止在此砍伐树木,禁止猎杀、放牧等。
服装:拉哈妇女经常穿着银色纽扣短袖衬衫,黑色君子,腰间系蓝色腰带。像傣族妇女一样,婚后,拉哈妇女戴着绣有图案的围巾,把头发倒在头顶上。
拉哈男士的服饰十分简单,包括短衫、宽脚裤和头巾,全部染为靛蓝色。拉哈小孩没有特定衣服。过去,拉哈妇女还佩戴项链、银耳环、项链、手镯、胸针等各种首饰。
饮食: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拉哈人的日常和节日饮食。
在饮食方面,拉哈人的主要食物是玉米和糯米。木薯和芋头也占有重要地位。 糯米一般都是用糯米蒸锅来煮的。白米也开始出现在同胞的饭桌上,但只用于招待不能吃糯米的客人。目前,同胞还保留着吃糯米的习惯。
拉哈人为客人准备的一餐。(图片来源:成达 摄) |
酒是同胞喜爱的饮料,尤其是在招待会、节日、婚礼、葬礼上。 人们常用瓶装料酒或罐装酿酒。每逢闲暇、游玩或喜庆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酿造几坛罐装酒,用来互相邀请。
教育:据2019年对53个少数民族的调查数据:15岁及以上具有一般读写能力的比例达60.1%,小学入学比例达102.7%,初中入学比例达91.9%,高中入学比例达35.1%。
五、经济条件
与北部山区的许多民族类似,拉哈族大部分以山区耕作为主生产(种植糯米、木薯、玉米、棉花),仅有一小部分维持水上耕种,并与山区耕作相结合。捕鱼和采集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末,民族编织行业相对发达,技术相当精湛。
大多数拉哈人居住的地方远离公社和城镇中心,因此货物的贸易往来经常在村里进行。 此外,同胞还到地区集市进行兑换、购物。 这些集市经常举办,出售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牲畜和该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工艺品。
资料来源:越南各民族(越南国家政治真理出版社)、民族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