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历史的“见证者”
摩洛哥门由我国抗法战争后摩洛哥投诚兵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造,以纪念他们在巴维生活和劳动的日子,同时寄托对故乡的思念。这座大门的设计深受摩洛哥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被视为非洲投诚兵艰难岁月但却承载着他们对越南风土人情怀瑞深厚情感的记忆的象征性标志。
在1946—1954年抗法战争胜利后,基于当时形势,越南党、胡伯伯和政府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决定将主要来自非洲,也包括部分欧洲人的300多名投诚兵以及100多名越南干部、工人安置到河内巴维并成立巴维生产集体,后来更名为越非-巴维农场,又称越非村。在越南人民的帮助下,这些投诚兵通过种植菠萝、木薯、红薯以及养殖奶牛等方式自给自足,等待适当时机返回家乡。
受当地部队和居民的支持,使肤色、血缘的隔阂逐渐消弭。因此,投诚兵们大胆提出建造一座具有摩洛哥传统风格的大门。越南政府、部队及当地人民提供了建筑材料和人力支持,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初,摩洛哥门正式落成。后来,许多投诚兵及其家人陆续返回非洲,但越非村的岁月以及摩洛哥门的形象始终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这座大门不仅是越南—摩洛哥深厚友谊的生动见证,也反映了两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渊源。早在1945年之前,两国的革命力量就已互相联系和交流。自1961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摩洛哥一直支持越南抗美战争、并在20世纪70年代迎接投诚兵回国以及此后,通过两国进行的各次外交互访、摩洛哥老兵访问越南以及越南-摩洛哥混血士兵后代跨国团聚等活动,双方关系日益得到巩固。
据坦岭乡文化干部阮红辉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越南和摩洛哥的游客前来参观摩洛哥门。许多昔日摩洛哥士兵的后代自发前来拜访,而摩洛哥政府官员则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渠道访问此地。2024年,河内市历史遗迹与名胜管理委员会曾专程到访,此外还有摩洛哥驻越南大使馆、众议院代表团及老兵组织等机构到此参观访问。
![]() |
摩洛哥门整体结构、造型及纹饰均展现了摩洛哥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待开发的潜力与需推广的价值
外交、历史和文化专家认为,摩洛哥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围绕这座建筑的故事——从当时居住在越非村的摩洛哥投诚兵到两国文化的连接,都对下一代、对热爱了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因此,组织文化交流、收集资料并举办有关越南和摩洛哥60多年来的关系展览,其中包括以介绍越非村及摩洛哥门的故事,将有助于让游客和公众更深入了解两国历史、文化及友谊之情。同时,这也是推广越摩两国独特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机会,这也是有关人士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愿望。
然而,尽管潜力巨大,但在摩洛哥门的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挑战。目前的基础设施未能同步发展,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大门历史价值的保护没有得到适当的进行。维护和保存大门以及战争时期的记忆是一项重要任务,但据坦岭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范文协介绍,地方政府仍在等待相关机构的具体指导,以妥善推进遗址保护工作。
![]() |
据坦岭乡文化干部阮红辉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越南和摩洛哥的游客前来参观摩洛哥门。
巴维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德英表示,摩洛哥门所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扩建园区,建设展览馆、文化空间、旅游服务区等配套工程。这些元素将帮助游客、外交官、研究人员、学生们等更好地了解摩洛哥门的起源、历史和意义。此外,还可以在这个空间组织两国的文化体验。
此外,便捷的交通路线的建设、发展住宿及娱乐服务,将助于巴维,特别是摩洛哥门成为河内短期旅游线路中的一个具吸引力目的地。两国间的互访、交流活动等国际合作项目也将有助于吸引国际游客来到巴维。
除了摩洛哥门,巴维还拥有众多其他著名景点,如巴维国家公园、上庙、奥池、宽青、仙溪等自然风景区,以及多个民族村落和传统手工艺村。这些旅游资源可与摩洛哥门形成吸引国内外游客,并促进文化、教育及社区旅游发展的联通系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