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表明,各地方的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并已成为地方普遍趋势。然而,为了有效发展旅游,应为新农村建设运动做出积极贡献。
发挥地方文化价值
和平省梅州县的呈州(Chiềng Châu)乡被誉为傣族同胞的“文化摇篮”。2009年,维氏莺女士与几位党员共同成立了呈州土锦纺织与旅游合作社。在艺人大师、地方政府及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支持下,当地传统的土锦编织业逐步复兴并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的手工纺织品已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维氏莺女士介绍,该合作社与部分旅行社合作,组织文化体验旅游路线,其包括土锦纺织体验活动。因此,合作社成员月均收入增加500万至600万越盾。梅州县县委副书记何公议表示,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对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县确定发展社区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方向。
同塔省沙沥市的沙沥花村也将地方文化价值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作为拥有逾百年历史的传统花村,沙沥是九龙江三角洲最大的花卉和盆景供应地。该村体现了西南水乡的文化特征,并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沙沥市有多种旅游体验模式。花农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生态园区游、文化旅游等线路,进一步推广地方农产品品牌,提高居民收入,创新农业经济思维。沙沥市乃至同塔省政府正在集中资源投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居民和合作社参加业务培训,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多样化乡村旅游模式
农业与环境部已指导各地加强宣传,提高对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认知,并创新思维;指导建设适合地方优势和潜力的旅游模式。目标是到2025年,每个省市至少打造一个具备农业、文化、手工艺或生态环境优势的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初步统计显示,全国现有584个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和九龙江三角洲地区。其中,382个乡村旅游点已获得省级认证,乡村旅游点和手工艺村11.3%、社区旅游点21.2%、生态旅游21.7%,其余为历史遗迹、住宿及商业服务点。
越南中央新农村协调办公室负责人吴长山表示,关于农村旅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的培训已得到大力开展,以提高相关人员能力并创新思维。河内、河江、北江、兴安、安江等21各省市已为4964名旅游管理人员、地方旅游经营者举办了83个培训班。
和平省省委宣教与民运部部长武玉坚表示,该省提出在建设“新型人类”的同时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该省确定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社区的特色,和保护和平文化的遗迹和文物系统是打造可持续旅游环境,开发独特且最具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关键,进而提升地方在国家乃至国际旅游版图上的竞争力和质量。
实际表明,为了促使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2026–2030年新农村建设国家目标计划的突破点,各地需加强区域联动,共同开发特色农产品链和地方文化价值。应制定短期与长期旅游发展计划。这一核心任务不仅能挖掘农业经济潜力,也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是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的重要内在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