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出版业实现突破

在日益广泛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出版业有望在人工智能(AI)的强力支持下迈入突破期。目前,人工智能已渗透到出版业链的各个环节:创作、编辑、印刷、电子书发行、有声读物发行以及读者喜好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出版业实现突破。
人工智能助力出版业实现突破。

如何提升效率、优化内容并逐步实现读者体验个性化,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方向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易”与“难”

近年来,越南出版业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出版社创新运营方式的有力助手。这既是全球趋势,也是帮助出版业战胜传统挑战、逐步构建数字时代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必然方向。

根据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出版印刷发行局的报告,截至2024年底,超过54%的国内出版社参与电子出版活动,这表明整个行业正在发生显著的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并非仅限于大型出版社,国内许多民营单位、科技初创企业和独立作家也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创作,以更快、更灵活、更贴近读者的方式出版书籍。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撰写草稿、为书籍配音以及分析读者行为数据以优化内容,人工智能正在助力重新定义国内出版业的整个价值链。

VoizFM、Waka等技术平台;sachquocgia.vn、thuviencoso.vn、stbook.vn等电子图书馆系统等也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图书数字化,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的体验。

出版印刷发行局局长阮原表示,人工智能正在给出版业创造一场革命。然而,当前的关键问题是提高意识、技术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法律依据,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正确、有效且可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管理机构、出版社和技术企业之间需要密切配合。

此外,培养一支能够运用工具的编辑员、作者和出版人员团队是保持专业性和确保出版物质量的关键因素。

越南阿尔法与欧米茄图书股份公司董事长阮景平先生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并分享说,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在内容创作中的作用,相反,它将帮助人发挥其在思维和情感方面的优势。诸如初步、校对甚至翻译等技术性任务,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出版业需要将人工智能视为“同事”,而不是竞争对手。

在内容生产层面,人工智能正被出版社应用于多个环节。金童出版社总编辑武氏琼莲女士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趋势,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知识产权和其在出版业发展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来考量。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工具正在为作者在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阶段提供支持,但它的利弊是什么?又该如何恰当地量化其对出版业的影响?

此外,知识产权问题正成为亟待疏通的“瓶颈”。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创作内容,这使得“谁是作者”的问题更加复杂。此外,人工智能还导致书籍非法复制率上升,尤其是电子书和有声读物——通过未经授权的数字平台广泛传播的出版形式。

加强管控,规避风险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出版业的生产力、拓展创造力并优化流程。然而,人工智能的强劲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职业道德、版权、内容质量以及过度依赖技术的风险方面。

在多场研讨会和座谈中,技术专家表示,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出版业积极、可持续的支持工具,需要有同步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措施,重点关注以下几组问题:完善法律框架,优先修订《出版法》,提高技术能力,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共享的数字数据和出版平台,推动在人工智能平台上进行负责任的内容创作。

技术专家警告称,如果出版业不加控制地滥用人工智能,其后果将不仅仅限于内容质量,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职业道德、阅读文化以及人类创造性思维在这个本质上具有人文性和智慧性领域的生存。

文学评论家范价副教授、博士认为,人工智能首先影响的是人类创造性身份的逐渐丧失。据此,文学、学术或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都体现着智慧、情感和个人经历。而这些因素是人工智能目前尚无法以原创方式体现的。

技术专家警告:如果出版业不加控制地滥用人工智能,其后果将不仅仅限于内容质量,还会严重影响职业道德、阅读文化以及人类创造性思维在这个本质上人文和知识领域的生存。副教授、博士、文学评论家范嘉认为,人工智能首先影响的是人类创造性身份的逐渐丧失。因此,文学、学术或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都体现着智慧、情感和个人经历。而这些因素是人工智能目前尚无法以原创方式复制的。

当出版业过度依赖写作、编辑或设计工具时,最终产品很容易变得千篇一律、缺乏灵魂,结构和风格雷同,缺乏情感深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市场很快就会被大量生产的内容所淹没,导致读者对书籍的质量和真实性失去信心。这可能会使阅读文化陷入危机。

专家们也分析了传播虚假或敷衍了事信息的风险。当出版社缺乏审查能力,或让人工智能自动创作学术内容、教育类书籍、科普类书籍等时,这种风险非常高。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未经核实的来源创作一本科普书籍,或根据社交网络的短期趋势创作一本生活技能类书籍。到那时,出版业将不再是“知识守门人”,而是成为重现潜在错误的工具。

此外,如果创作过程从思考和感受转向对机器的“指挥和审查”,作者的作用将大大削弱;作者不再是灵感的源泉,不再反映现实,也不再通过文字创造一个独立的世界,而可能只是对人工智能稿件下达命令和进行编辑的人。这种风险会影响创造力的质量,导致写作职业——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精神支柱之一的衰落。

出版印刷发行局局长阮元强调,出版业存在劳动力生态系统被破坏,内容不平等现象的风险。具体而言,如果没有合理的职业转型策略,出版业可能面临长期专业人才的流失,从而从内部削弱行业,即使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暂时填补这一缺口,也难以维持长期出版质量。

如果“人工智能华”趋势蔓延,小型出版社和独立出版人也将难以活动竞争机会,从而加剧市场和读者群体接近的不平等。最终,市场可能被技术支配,严重限制出版业始终追求的学术自由和知识多元化原则。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出版业开启强大的创新之门。然而,如果不以战略思维和道德基础为指导,人工智能可能会无意中侵蚀创作身份,打破知识生态系统,并威胁可持续的阅读文化。出版业需要并行实施技术应用和技术导向,以人为本,以知识为基础,以创造价值为目标。(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