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旅游业发展的杠杆

破解旅游数字化转型的障碍(二)

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替,更是一种运营思维的转变,旨在为游客、当地社区和企业创造新的价值。然而,当前仍存在一些“瓶颈”亟待识别与解决。

附图。
附图。

充满挑战的旅程

对于数万家中小旅游企业而言,资金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障碍。GoldenTour旅游公司总经理、河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旅行社俱乐部副主席范进勇表示:“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成本高昂,而国内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只能采用通用软件,难以建设具有深度整合、多系统融合能力的专业化解决方案。”

不少企业尝试开发或引进专属软件,却因系统不兼容、操作不同步而难以高效运作。与此同时,Agoda、Booking.com 等国际平台则拥有领先的技术实力和雄厚的资本。

范进勇先生指出,早在2006年,一些大型旅游公司就委托信息技术企业开发专门的会计、客户管理软件,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暴露出与其他软件无法兼容的技术问题。目前,旅行社普遍使用通用软件如 Misa(会计软件)、Microsoft Office 等。

除了资金短缺,旅游业还面临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河内市旅游局副局长陈忠孝指出,尽管已经组织了多个关于 AI 应用的会议,制定了培训计划,并与传媒科技公司合作,但大多数干部、公务员和旅游从业人员仍缺乏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数字化转型专业能力、能够接受并运用技术于旅游管理中的人才仍非常有限。具备科技背景和经验的管理人员比例不高,缺乏信息技术专职人员”,陈忠孝先生表示。

这导致很多技术应用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应有效能,甚至造成资源浪费。河内、岘港、广宁等省市虽然已部署电子票务、数字地图、旅游数据中心等系统,但据越南旅游协会评估,各地自建平台、标准不一,缺乏互联互通,影响游客体验,也造成资源浪费。

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影响市场分析和政策制定,也使得企业难以获取游客行为数据。

目前关于旅游数字化、数据安全、智能旅游生态系统技术标准的法律文件尚不完善。部分新型服务如聊天机器人、虚拟现实(VR/AR)、多语言语音导览、本地OTA平台等仍缺乏明确的运营指引。

多项举措同步推进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越南旅游业实现突破的必然趋势。专家认为,首先应构建透明、开放的法律框架,以引导、支持和推动创新发展。

即将修订的《旅游法》应补充关于国家旅游数据管理、数据资产保护的相关条款,这将为旅游业数字化奠定法律基础。同时,应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例如目的地管理系统、电子票务系统、自动讲解系统、聊天机器人、数字地图等。

越南国家旅游局副局长范文水指出,旅游业应坚定投入数字基础设施,尤其是建设可共享的国家旅游数字平台,支持国家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和企业间数据的整合与互通。包括目的地信息、住宿、旅行社、交通、文化活动等数据应纳入统一生态系统,用于管理、政策制定和提升用户体验。

越南旅游协会主席武世平表示,旅游业应主动应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于各个环节。从目的地数字化、使用电子票、互动地图,到部署聊天机器人、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虚拟现实(VR/AR)等技术,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优化游客旅程。将文化遗产、博物馆、传统手工艺村进行数字化,既有利于文化传播,又可持续保护。

与技术投资并行的是“数字人才”培养,这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柱。应将数字技能、技术管理和数据治理纳入旅游相关院校的正规课程,并加强管理人员、企业及目的地社区的专题培训与再教育。只有当旅游从业者——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能理解并熟练应用技术,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落地。

成立旅游数字化转型支持基金将为企业,尤其是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开展咨询、技术援助项目,引导企业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

数字化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以全新方式推动营销推广与市场扩展。应大力发展多平台数字营销,增强社交媒体上的目的地宣传,拓展数字销售渠道,并支持企业深度对接国内外OTA 平台,如 Booking、Traveloka、MyTour、Ivivu 等。国家级越南旅游交易平台的成立和运营不但能有效地连接供需双方,也推动旅游市场数字化的透明化进程。

为了使越南旅游数字化步伐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必须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国际合作。从借鉴成功模式、技术转让,到合作培养人才、数据共享与联合研发解决方案,越南旅游业必须融入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中,方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