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会安的博物馆体系不断肯定其作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社区与游客的桥梁作用。
会安系列主题博物馆在展示、互动体验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均有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地方形象,更可成为构建紧密连接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空间的价值链的实践参考典范。
连接空间 实现内容主题化
近年来,会安这座文化遗产名城屡获国际殊荣。据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会安市(旧广南省)接待游客量超过44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约320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会安接待游客量达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7.4%。
7月1日起,会安市划分为隶属岘港市的会安、会安东、会安西三个坊和新协乡。
除节庆活动外,七大博物馆体系的发展也为打造独特的文化魅力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会安博物馆(又称会安历史文化博物馆)、沙黄文化博物馆、贸易陶瓷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传统医药博物馆、会安土特产博物馆和会安丝绸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和谐地分布在古城区,主要分布在古老的遗产建筑中,构成了一幅连续的文化版图,方便游客在1-2公里半径范围内步行游览。
文化研究家、会安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中心前主任阮志忠表示,实物如同“历史见证者”,帮助公众深入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和生活。主题博物馆则以直观且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引导参观者了解古物体系。
每个博物馆都侧重于会安文化的某个具体方面。例如沙黄文化博物馆展出了来自2000多年历史的本土文化的考古文物,贸易陶瓷博物馆通过来自日本、中国、西亚等地的陶瓷文物介绍古代贸易路线,传统医药博物馆通过药草、地方特产和民间疗法重现了地方知识。2024年底,会安地方土产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有助于完善主题博物馆网络,馆内展出300多件实物、古地图以及燕窝、胡椒、蔬菜、鱼露、肉桂、茶叶、沉香等地方特产的图片。
这里的空间与其他博物馆及文物系统紧密相连,构成了一条充满文化深度的连续探索路线。
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会安政府和旅游业一直致力于打造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博物馆模式。尤其是在文物征集、保存、研究、宣传教育等各个环节,会安博物馆很早就开始运用国际博物馆专业准则。
在全国博物馆系统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会安也注重培训博物馆员工,尤其是在技术应用、图像处理和传播方面。得益于此,文物展示产品日益专业化,为各年龄段的公众和众多平台创造了引人入胜的体验。
创新切入方法 传播价值
会安博物馆的一大魅力在于其静态展览与体验式活动的巧妙结合。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例如民间绘画、陶艺制作、云龙纸印章、茶艺制作、传统糕点制作、脉诊、草药足浴等,帮助游客“接触”文化遗产,并“融入”其中。
在农历新年和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博物馆会协调组织民间集市,指导纸面具制作、蒲扇装饰、灯笼制作等,吸引了众多群体,包括带幼儿的家庭、外国游客和年轻人。
博物馆系统也大力支持研究、教育和推广工作。会安推动科技应用,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线上展览、直播、在文物上嵌入二维码、举办文化遗产宣传短片比赛等举措正在广泛应用。
博物馆定期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为5至17岁的儿童群体组织探索和学习项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会安博物馆的“我们一起探索博物馆”项目。孩子们按年龄分组,参与文化主题活动、制作手工艺品、参与互动游戏等。
许多当地工匠、医士和手艺人已成为博物馆的“讲故事者”,将民间知识传递给游客和年轻一代。博物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文化遗产既与社区紧密相连,而且成为当地居民引以为豪的源泉。
系统化的方法和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使会安博物馆体系实现了旅游产品多样化,缓解了廊桥、会馆和古民居等拥挤旅游景点的压力。
未来,主题博物馆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应用数字化学习材料,并与周边手工艺村、占婆岛生物圈保护区、清河陶艺村等景点对接,拓展文化生态旅游,使博物馆成为探索会安之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