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实中不少步行街却显得冷清,游客寥寥。这要求城市在规划新步行街之前,必须对现有步行街进行全面审视与调整,甚至考虑引入全新模式进行替代。
步行街曾为河内的夜间旅游和经济注入“新活力”,但随着步行街数量的扩展,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
效果参差不齐
每逢周六晚九时左右,本应是步行街最热闹的“黄金时段”,但在河内巴亭郡玉社岛–五社步行街,不少商铺和居民却早早关门熄灯,街道上人迹寥寥。
该步行空间原本设计以五社街—阮克孝街为主干,辅以南长、乐政、陈济昌等多条街道共同构成。然而,即便是核心区域的五社—阮克孝街段,商业氛围依然不够活跃。仅有“香梅河粉卷”和“31号河粉卷”两家餐馆相对热闹,其余咖啡馆和餐饮店普遍冷清。街角设置的怀旧体验空间,旨在唤起人们对计划经济年代的记忆,但四周昏暗,偶尔才有几位行人经过。
位于阮克孝街16A号的“俊明河粉卷”店主表示:“这条步行街缺乏活动安排,因此客流稀少。”不少顾客在用餐后也迅速离开了步行空间。
五社—玉岛夜市美食街和步行街在刚启用时一度热闹非凡,如今却陷入了冷清的境地。相比之下,玉庆湖步行街的人气更低,尽管其开放时间还不足一年。该区域原本被赋予“讲武堂风格”的定位,但实际上,仅有少数几处武术人物形象的装饰和几根仿古风格的柱子分布在环湖小道中,整体氛围显得十分单薄。
自步行街投入运营以来,面向公众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始终稀少。玉庆湖曾因湖畔咖啡馆林立而被誉为“咖啡湖”,但如今每逢步行街开放日,游客反而比平日更为稀少。
河内的步行街模式起步较早,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已启动,首条步行街设于还剑郡老街区,从行桃街延伸至同春市场。目前,河内全市共有9条步行街,但整体运行效果尚不均衡。其中,还剑湖及周边区域、河内老街区(包括行桃—同春一线及后续扩展区域)、山西镇的山西古城步行街等地人流密集,深受欢迎。
陈仁宗街及二征夫人坊周边步行空间在举办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时人气较旺,但若当周无活动,则较为冷清,主要成为周边居民的锻炼场所。于2024年10月刚开街的阮文雪步行街也迅速陷入沉寂。郑公山步行街已停止运营,并转型为西湖创意文化空间。
打造特色,增强体验
推动步行空间建设是发展夜间旅游和经济的正确方向。多个步行空间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中以还剑郡的步行街最为典型。还剑郡因位于“中心中的中心”而具备诸多天然优势,而山西古城步行街的成功则体现了在运营模式上的创新。虽然地处城市边缘,但多年来,山西古城步行街始终保持强劲吸引力,从未失去热度。
山西坊文化体育中心主任阮登绍介绍,山西古城步行街每晚平均吸引约1万名游客,既有本地居民,也有来自市区乃至外省的游客。相比之下,那些人气冷清的步行空间,主要问题在于缺乏鲜明的特色,以及缺少足以吸引公众参与的娱乐、文化和艺术活动。
河内市建筑师协会常务委员、建筑师陈辉映指出,当前河内的重点不在于盲目追求步行街数量的快速扩张,而在于提升空间连接的质量,以及各条街区所能创造的实际价值。
建筑师段奇成指出,市民前往步行街,不仅是为了用餐和观光,更重要的是进行社交交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步行空间,该区域必须具备可供人们停留、互动的场所。例如,还剑湖区域设有李太祖雕像和东京义塾广场,这些空间构建了良好的社会交流环境。一个成功的步行空间还应融入商业元素,鼓励周边居民积极参与各类商业活动。
河内市旅游局局长邓香江表示:“下一阶段,旅游局将与有关职能部门及各地方密切协作,向市政府提交关于新建步行街的具体发展标准建议。重点需关注若干核心指标,包括:步行街的位置、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条件;步行街与各大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连接能力,以便构建完整的旅游线路体系;步行街所蕴含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价值;以及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评估等。”
不少专家指出,与其一味拓展各类步行街模式,城市及各地方不如加快研究进程,尽早作出科学抉择,积极探索并应用新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商业文化发展区”模式,以避免重复当前部分步行街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