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省是众多高棉族同胞聚居的地方,其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并富有民族特色。除五音音乐、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斋儋(Chhay-dăm)鼓舞和众多社区文化活动场所之外,当地高棉族同胞依然保持并弘扬着查恩舞(音译múa Chằn ),这一独特的面具舞蹈艺术深刻体现着高棉族文化的印记。
激发查恩舞艺术的新活力
查恩舞(又称Rô Băm Yeak Rom)常在高棉族的重要节庆中登场,如高棉族传统新年( Chôl Chnam Thmây )、亡人节(Sen Dolta)和拜月节(Oóc Om Bok)。
西宁省平明坊盛东村菩提吉利刃塞寺(Botum Kirirangsay,俗称Khedol寺)住持坚苏发表示,当前高棉族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进程目前相当强劲,导致包括民间舞蹈艺术在内的部分传统文化价值面临流失风险。近年来,西宁省多座寺庙和高棉社区主动积极将罗班(Rô Băm)艺术,尤其是查恩舞重新带入宗教活动和节庆活动的空间。各位僧侣与文化热心人士努力复原传统五音乐队,并邀请来自朔庄(今属芹苴市)和茶荣(今属永隆省)的艺人前来西宁省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艺术,从而再现独具特色的艺术节目,延续西宁地区的高棉文化源头。
坚苏发称,查恩舞是高棉族古老传统舞剧罗班的特色变体。查恩舞在西宁高棉族社区的复兴不仅展现了保护民族特色的意识,而且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融入发展过程中的效果。
22岁的高棉族青年茶恩舞和斋儋鼓舞艺人潘德(西宁市宁田乡)希望为保持传统艺术,激发高棉族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热爱做出贡献。
将保护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西宁省文艺协会会员吴思黎硕士认为,各民族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形成的多样而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民间文学艺术描绘了鲜明的风貌。在多地尤其是西宁省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保护与弘扬民歌、民舞和民乐与旅游发展相结合被视为迫切任务。这不仅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举措,更是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推动西宁省形象和特色文化价值在更广范围内传播与融合。
据西宁省委的消息,近年来,西宁省党部确定旅游业为突破性领域,注重将黑婆山旅游区打造为国家级旅游胜地。为实现这一目标,保护和弘扬当地各民族的民歌、民乐和民舞被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任务。
目前,西宁省正落实《2022—2030年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目标计划》,重点解决居住用地、住房、生产用地、生活用水等需求;投资于必要基础设施;提高教育与培训质量;将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价值与旅游相结合;增强各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的意识。同时,西宁省注重保存、传承并推广民族特色价值,使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成为特色旅游产品。最终目标是提升文化生活水平,激发民族自豪感,拓展文化旅游类型,为西宁省文化特色在新时代走得更远并融得更深做出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