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可持续的绿色农业转型

虽然面积不足全国的6.5%,但当前红河平原地区贡献了全国约18%的水稻总产量及多种其他作物,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出口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气候变化正使农业用地面积逐渐缩小。

红河平原地区的稻谷产量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红河平原地区的稻谷产量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因此,按照绿色增长方向调整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已成为迫切要求。

2022年6月16日,越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至2030年农业、农民、农村和展望2045年的第19-NQ/TW号决议》以及《2021—2030年绿色增长战略》强调,绿色、现代、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是核心要素。根据越南农业与环境部种植与植物保护局的数据显示,尽管具有巨大潜力,但红河平原农业正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土地闲置、因过度使用化学品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侵蚀和贫瘠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产量,还威胁到长期的粮食安全。

红河平原大多数省、市的农业用地面积均出现明显转移。据统计,从2015年至2024年的10年间,该地区农业用地总面积减少27760公顷。其中,兴安省、北宁省和河内市是农业用地减少最多的地方,而这些地方的土壤质量却被评为全区域最佳。此外,由于多年耕作缺乏有机质补充,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化的情况。由于堤坝系统阻隔洪水,自然泥沙淤积无法补给,部分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当土壤肥力下降时,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来弥补流失的养分,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事实上,多年来,红河平原农业生产已逐步向清洁、有机生产模式转型,并应用高新技术以优化产量和质量。同时,生产和消费的产业链条正逐步形成,区域联动政策也在稳步推进,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稳定销路,提高了农民收入。

然而,在未来时期,加大投资、发展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仍是实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专家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地区各地方需继续审视、补充并完善有关农业用地管理和使用的政策,着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建立机制,支持农民以合适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同时鼓励发展农户与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结模式,以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此外,还需完善面向绿色增长方向的农业用地使用财政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为可持续农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以及对应用高新技术、使用有机肥料、保护土地资源的农民提供补贴。应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循环农业、有机耕作、生物技术应用等先进耕作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向绿色增长农业模式转型需要农民和企业的大量投资。因此,国家需要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如税收优惠、绿色信贷补贴,为农民和企业以低利率获取资金投资技术和绿色生产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同时,还需推动鼓励企业投资高新农业,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并与农民联结形成可持续价值链。地方政府可设立基金,支持农民开展试点模式,从而在全区推广有效模式。(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