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挖掘文化旅游潜力

位于越南中南部沿海地区、西原与东南部交汇处的林同省被誉为森林与海洋、高原与平原、火与水交织的“交响乐”。这片土地汇聚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温和宜人的气候,以及49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共同构筑了多元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文化遗产潜力是推动林同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潜力是推动林同省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精彩有趣的体验

夕阳悬挂在山巅,朗边山(Lang Biang)脚下的村寨篝火熊熊跳动。今晚,我跟随一支来自远方的旅人队伍走进了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与激昂的锣钲声和炽热的鼓点一起共舞,尽情感受那燃烧般的激情。林同省大叻市朗边坊本铛寨的以Krajan Druynhs先生为首的吾任(Yồ Rơng)锣钲交流团队,用传统锣钲舞曲热情迎接游客。 自己亲手在众多游客面前敲打锣鼓的葡萄牙游客丹尼尔(Daniel)分享道:“我曾去过许多东方国家,而这次的体验格外有趣。这片高原文化充满独特魅力。我会把这里的美好分享给朋友们,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

林同省大叻市朗边坊党委书记陈氏祝琼表示,朗边山脚下的村寨虽然二十多年前就划归为社区,但许多人仍习惯沿用“村寨”这个旧称呼。近年来,这片土地的文化旅游活动持续吸引着游客。十多个铜锣交流团队得以成立,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文化价值,同时在旅游环境中融合发展,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离开高原地区,游客可以继续向“蓝色海洋的林同省”进发,在沿海渔村体验充满活力的生活节奏,聆听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藩切市的故事,探访那些与海洋文化和宗教信仰相连的建筑遗迹、艺术景观以及传统节庆活动。

前往林同省西部,坐落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多农地质公园之地。游客可以游览国家级名胜景区C3-C4洞穴、7号洞、8号洞,以及南农(Nâm Nung)、塔同(Tà Đùng)等生态区,并参观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体验行程中,胡志明市经济—金融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埃里克·何塞·奥尔梅多·帕纳尔(Eric Jose Olmedo Panal)教授、博士表示:“林同省拥有多元的文化底蕴,汇聚了各民族从物质形态到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资产是打造优质旅游产品的重要基础,进而向国内外游客进行推广宣传。”

林同省文化、体育与旅游厅厅长阮文禄表示,目前,该省共有144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包括3处国家级特别遗迹、59处国家级遗迹以及82处省级遗迹。此外,林同省还拥有多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如:西原锣钲文化空间、阮朝木版、朗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占族制陶手工艺村以及“大叻市——音乐创意城市”等,10处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件国家级宝贵文物,以及各类传统手工艺村、民俗节庆活动、49个民族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上述文化之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是一种以开发和利用文化价值为基础而发展的旅游形式,不仅有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共生”发展的意义。越南文化遗产局局长黎氏秋贤表示:“凭借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林同省完全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出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尤其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类型。”

以文化特色打造吸引力

来到潘切市美奈(Mũi Né)时,游客在游览名胜、体验风光、倾听海浪轻拍在沙滩上的声音之后,还可前往始于18世纪的传统鱼露工艺村,探索藏在大海精华之中的文化价值。

林同省旅游协会主席阮文科表示,林同省在发展体验式旅游和社区文化旅游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近年来,当地的鱼露工艺村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目的地。阮文科先生指出,要充分发挥现有潜力,必须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配套投资;同时,要打造规范化、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提升各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据多位专家指出,当前林同省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不足,尚未充分挖掘其潜力;许多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投资和开发,未能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与协作。

胡志明市经济—金融大学副校长兼市场营销学院院长潘宝江博士指出,林同省目前的三个“核心”区域各具不同的“风格”。因此,需要对每条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绘制一张客户定位图。潘宝江博士建议:“在系统化各地潜力和风格,明确目标市场和各区域特色产品,尊重本土文化特色,并制定配套的基础设施连接策略之后,林同省的旅游业将真正成为经济支柱。”

林同省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并致力于将林同省建设成为高品质旅游中心,打造具有国家和国际品牌的旅游目的地。林同省人民委员会主席胡文梅强调:“我们将以各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进行创造和整合,讲述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故事,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游客。”(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