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日记——越南现代文学的独特现象

步入新世纪,越南文学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日记、回忆录的出版热潮,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战争日记。这一体裁的出现为读者打开了对过去的战争的新一视角。

附图:《75.1-2-3-4战争记录》一书。
附图:《75.1-2-3-4战争记录》一书。

“流浪”了30多年后,首都河内年轻女医生《邓垂簪日记》在国内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最畅销的一本书。除了《邓垂簪日记》以外,阮文硕日记《永远20岁》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上述两部日记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同一时间,我们读了黄尚麟的《才华出征》、黄金交的《生活是为了关爱与奉献》、周锦峰的战争日记、杨氏春贵的日记、范越龙《战争中常见的故事》、《黎英春日记》、《越南战争来信》、《阮玉晋-阮诗日记》(1953~1955)等其他日记。通过这些日记以及作者们的其他创作,我们更加了解“一切是为了前线”、“没有什么比独立自由更可贵”时代的人与生活。这些日记在战壕下、在行军路上、在两场战斗间隔时间撰写的。它帮助读者形容出作者,形容出整个时代和一个历史时期。

在抗美战争时期撰写日记的大部分作者都是成长在民主共和国制度下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意识到公民对祖国的责任,而且在必要时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周锦峰毕业于综合大学,他是战场记者。那时,他边写作、边从事新闻工作。杨氏春贵是作家、记者。邓垂簪是医生。阮文硕原是一名文学优秀生,是综合大学数学-机学系的优秀生。黄尚麟原是河内美术大学的大学生,精通多种乐器,从小就在印度和波兰举行的儿童国际画展获奖。黄金交是军队中的才华年轻工程师(后来,他所参加的科学研究工程获得胡志明奖,他本人获得追赠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

黎英春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准备出国就读研究生,但是他申请回到家乡参加战斗。这些个人简历体现了年轻知识分子对生活意义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公民责任。这些才华的作者在他们还很年轻的时候都在战场上牺牲了。他们所撰写的日记只是为了把日常生活和个人思想、感情记录下来,但是它偶然成为了国家历史及作者心灵的证人,充满说服力地解释此场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在所出版的日记中,黄尚麟日记《才华出征》凝聚了一个直接在战场上生活、战斗与牺牲的知识分子在石汗河边牺牲之前的欢乐、忧愁及其对生活、理想、家庭的思考。而在诸多其他日记里,那些战争中常见故事的背后就是对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对劳动的热爱,是一个宁可牺牲一切而不屈服的不死民族。

战争已过去近40年,战争的许多秘密都被揭开了,人们都具体地认清这一战局的刺激角度。不仅有英雄。还有许多悲伤与损失,而“牺牲”一词怎能描绘越南民族所承受的一切。参战者,尤其是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等烈士的战争日记是现代文学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近期,获得2014年作家协会奖的陈梅幸记者《75.1-2-3-4战争记录》是再现了西贡政权大部分将军和高级人物的瓦解过程及其形象的一部资料小说。在作者曾经采集、接触的真实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参加创作活动者的经历,同时也是参加1975年4月30日解放西贡的一员,陈梅幸再现了1975年前四个月期间西贡乃至全国战争空间。这部小说通过所采集到的资料揭示了西贡伪政权高级人物对战争、战争战略以及导致他们失败的错误感情和思维。

路上速写的那些日记已出乎预料成为了历史和文章作品。这是人民爱国精神不朽的证据。通过《75.1-2-3-4战争记录》对这些宝贵资料的处理,我相信未来将出现规模巨大的战争小说。(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