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安有望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

面积仅仅为6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5万人的会安古镇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附图:会安市一角。
附图:会安市一角。

会安市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文伶6月13日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会安正在投入资源建立档案,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纳入创意城市网络名单。一旦获批,继河内之后,会安和大叻将能加入该网络。

会安艺术和手工艺村的活力

选择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领域作为申请材料,会安希望能充分利用老城区400多年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形成和传播的基础作为申请材料的支柱。

会安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但长期以来,会安一直是传统手工艺村落的密集聚集地,也是牌追戏、划船歌等多种民间艺术之乡。

在申请创意城市网络之前,会安古镇的居民长期保留了100多种传统手工艺。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手工艺村曾经十分热闹繁华,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都会聚集于此,将丝绸、皮革制品、刺绣品、金蓬木制品、清河陶器等销往世界各地。

随着古民居建筑群百年的形成,会安也留下了大量关于古建筑和建筑技术的文献材料。

会安90%的古建筑都是用木头建造的,古代工匠懂得结合砌砖法,创造出不能在任何其他地方找到的特色古香古色建筑风格。

从一个正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牌追戏和划船歌已走进了旅游活动中,每日晚上都在老城区为游客表演。会安的部分旅游企业也在游客的观光和探索会安之旅中设计了这些类型的民间艺术。

会安早就成为提升手工艺村价值的典范,恢复了逐渐被埋没的多种艺术类型。这也是艺术家、工匠、创意人才发挥其创造力的平台。

会安丝绸村。

会安丝绸村。

会安最大的创新是适应和融合

阮文伶同志表示,过去百年的文化价值和工艺村的发展和传承表明秋盆河下游的居民(会安居民)懂得改变以适应新环境。这是最伟大的创造。 过去清河陶器村只做砖瓦和普通的陶瓷,但现在人们懂得适应,使产品设计多样化,并转向制作装饰品、纪念品等产品;金蓬木工过去只制作木船和美术品,但现也生产服务于餐厅、度假村和旅游的产品等。

不过,阮文伶同志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候选人提出了两大要求,即创意产品“不得以旅游为主导”,创意产品“必须能生存下来并为创造者和当地居民创造生计”。

阮文伶同志承认,长期以来,得益于遗产旅游,会安恢复和复兴了手工艺村和多种民间艺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会安的创意产品必须证明它能够生存、维持和发展,而不是依赖来自遗产景点的游客。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会安“融合和适应”的特性将是其攻坚克难的钥匙。(完)

来源:越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