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拓展发展空间并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这与高效落实2025年5月4日中央政治局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第68号决议(68-NQ/TW)密切相关。
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中,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基于这一基础,胡志明市与平阳、巴地头顿两省合并后,将具备条件形成一个集工业-金融-海港-创新于一体的超级都市区。在这一发展结构中,民营经济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力量,更是决定南部重点经济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胡志明市目前拥有超过28万家民营企业,贡献了约70%的地区生产总值(GRDP)和近55%的预算总收入。平阳省拥有6.5万多家企业,是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近80%的GRDP来自民营领域。巴地头顿省尽管人口规模较小,但也拥有近1.7万家企业,贡献了超过60%的GRDP,尤其是在海港、物流和石油服务领域。三地合计聚集了近37万家民营企业,占全国总数的45%,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贡献了南部地区近50%的工业产值。
然而,数量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质量和深度。大多数企业仍属于小微类型,资本薄弱,管理和技术能力有限。据统计,胡志明市超过94%的企业注册资本低于100亿越盾(约折合人民币277万)。高技术企业和达标出口企业的比例仍然偏低。这也正是第68号决议中指出的发展瓶颈所在。
为突破当前限制,胡志明市区域需要制定协同发展战略,其中各地之间的制度与政策联动至关重要。胡志明市是金融与人力资源中心,平阳是制造中心,而巴地头顿则是出口门户。连接这三极将形成从研发-生产-物流到国际销售的完整价值链。
需尽快建立区域特殊协调机制,统筹税收、投资、信贷和基础设施政策。例如,在守德-苡安-新城运营的企业应享受税收互通、一站式投资审批、土地与信贷便利等政策。
物流是关键要素。东南部地区的环线、高速公路及水铁联运基础设施需加速推进,同时规划配套完善的卫星工业园区,帮助中小企业融入价值链。胡志明市-盖梅港的工业-物流-海港轴线将成为区域民营经济的基石。
目前注册资本超1万亿越盾的企业占比不足5%。成立“扩大的胡志明市企业发展基金”将支持高技术、清洁工业和跨境物流领域的发展。
胡志明市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领先,而平阳和巴地头顿潜力巨大。在工业园区建立数字化转型中心,联动高校与数字基础设施,将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和数字服务。
推动个体经营户转型为企业是重要方向。胡志明市有超50万户个体经营,但转型率仅1.5%。需通过税收优惠、小微信贷支持及管理法律培训来培育新兴民营企业。
核心在于转变发展思维:不能仅依赖公共投资或国有企业。民营经济需要在土地、信贷和信息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获得同等机会。
胡志明市-平阳-巴地头顿增长三角需制定长期战略,以本土民营企业为轴心。政府应着力营造有利环境。
扩大的胡志明市区域完全有条件成为地区领先的经济-工业-服务中心。它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和对民营经济韧性的充分信心,使这一超级都市区成为越南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