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生态、环境友好模式发展新一代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球趋势,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越南重点经济区之一,东南部正在推动部分工业园区向绿色、生态方向转型,不仅符合全球发展潮流,也增强了在吸引高质量投资方面的竞争优势。
必然趋势
胡志明市目前有66个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2025-2030年,市政府力争吸引200-210亿美元投资,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市政府正制定方案,将新顺、协福、新平、吉莱和平炤5个工业园区转型为高科技、绿色和循环园区。
协福工业园被寄予厚望,成为胡志明市首个生态工业园。该工业园参与瑞士政府支持的“全球生态工业园计划(2020-2023年)”,达标率由2020年的44%提升至2023年的76%,预计不久将达88%。
协福工业园股份公司总经理黄宝德表示,该工业园自 4 年前就已参与生态模式转型项目。该模式按循环机制运行:企业副产品可供其他企业利用,采用可再生能源、屋顶太阳能和减排技术,并对接绿色金融资源。
同奈省是全国首个获财政部选定试点生态工业园的地方,期望今后推广全国。该省目标在绿色工业中走在前列,为实现“净零排放”承诺作出贡献。到2030年,同奈力争成为全国第三大经济体,目前工业-建筑业占比逾58%。
在西宁省,省人委刚启动守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这是隆安与西宁合并后的首个新工业园项目,总面积逾170公顷,总投资近3万亿越盾。该园将重点吸引加工制造、辅助工业、电子电气、物流和高科技农业产业,按绿色-智能模式建设,使用可再生能源,配备先进污水处理系统和优化交通,并整合物流、员工住宿及商业服务,打造可持续工业生态系统。
挑战与机遇
越南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专家认为,发展面向这一目标的工业园,不仅有助于胡志明市扩大绿色出口市场,还彰显其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但转型过程仍面临不少挑战。
目前,胡志明市重点工业园区面积约2900公顷,拥有16万名劳动者,能源消耗占高能耗企业总能耗的70%以上,能耗强度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倍。胡志明市加工区与工业区管理委员会(HEPZA)环境管理处处长陈青松表示,绿色转型正得到“2021-2030年国家绿色增长行动计划”推动,生态工业园模式不仅要求绿色基础设施,还需要管理、运营及企业合作的全面革新。
西宁省正提升绿色指数(PGI),加快征地以吸引投资。许多自动废水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站已在工业园及大型企业投用。新项目必须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整合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西宁省农林环境厅副厅长阮新顺指出,该省还在水稻种植中推广AWD节水灌溉模式,以减少甲烷排放、保护水资源。合并后,该省将继续推进绿色指数提升计划,力争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鼓励企业应用现代技术,优先绿色产业。
同奈省今后将继续大力吸引高科技、环保项目。各工业园区选址基础设施便利、地质稳定,有助于降低建设成本。该省确立到2050年的愿景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走在绿色、生态工业发展前列,并完成净零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