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公约》:识别与应对高科技诈骗犯罪的策略

随着越南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网络犯罪活动日趋普遍且复杂多变。有效打击此类新型犯罪,不仅需要职能部门的坚决行动,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附图。(图片来源:因特网)
附图。(图片来源:因特网)

随着越南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网络犯罪活动日趋普遍且复杂多变。有效打击此类新型犯罪,不仅需要职能部门的坚决行动,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公众应提高警惕,掌握识别与应对技能,积极传播数字安全知识,构筑个人与社区的防护屏障。

高科技诈骗:数字时代的阴影

尽管网络诈骗并非新生现象,但其持续演变与扩散已对民众和企业造成严重财产损失。虽然公众对陌生来电和信息的警觉性在职能部门宣传下有所提升,但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在同步“升级”,不断突破传统防范边界。

胡志明市公安厅副厅长陈红明大校指出,当前诈骗分子普遍采用高清视频、精心设计的钓鱼邮件与短信,并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施高度个性化的伪造行为。他们常利用阶段性社会议题编织新的诈骗剧本,例如冒充银行人员“协助更新生物识别信息”,或假借行政区划调整为由联系客户“修正资料”。

“此外,犯罪分子的目标正从成年人转向更易受骗的儿童,形成新型‘线上绑架’模式;或冒充公安、检察、法院、海关、律师及银行人员,以恐吓或‘协助追回损失’为名诱导受害人转账。”陈红明大校补充道。

同奈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与高科技犯罪防控科副科长阮春孝上校指出,诈骗分子主要利用人们的贪念与防范意识薄弱实施犯罪。针对老人、学生等不同群体,他们设计定制化剧本,使受害者在接听电话后易陷入预设情境,难以保持理性判断。

网络安全专家、Chongluadao.vn 项目负责人吴明孝强调:“如今网络犯罪更易获取新工具与新手段。犯罪模式已从个体黑客行为转向有组织团伙协作,手法更专业、更贴近国内时事动态,大大增加了公众的防范难度。”

协同作战:构建全民反诈防线

据公安部网络安全与高科技犯罪防控局(A05)统计,2025年前8个月,越南共记录超过1500起网络诈骗案件,同比增长65%,造成损失约1.66万亿越盾。同期发现4532个恶意域名,同比增长90%,涉及深度伪造、加密货币诈骗、OTP验证码盗取、冒充执法与银行等多种复杂手段。此类犯罪不仅带来经济损失,更对国家数字信任体系与转型进程构成威胁。

关于防范与遏制高科技诈骗的应对策略,陈红明大校强调,胡志明市公安机关将“预防”置于核心,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诈骗手段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受害事件与社会损失。

公安力量还将强化调查、追捕与处理违法人员,并联合相关机构发起 “不孤单——携手共建安全网络” 行动,应对日益猖獗的“线上绑架”等新型犯罪。

网络安全专家吴明孝呼吁,通过 “全民反诈” 行动实现政府、媒体与公众的三方联动,提升社会整体认知,倡导“慢一点、查清楚”的防范理念——即在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前务必核实信息源头。他指出,许多受害者因“反应过快”而受骗,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点击可疑链接或完成转账。

该 “全民反诈”传播行动由越南国家电视台胡志明市分台(VTV9)发起,已获得国家网络安全协会、胡志明市、同奈、西宁、庆和、林同等多地公安机关,以及金融、证券与媒体行业的广泛支持。

越南国家电视台胡志明市分台(VTV9)主任徐良表示,此次行动不仅是一次传播活动,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政治社会意义的举措,体现了越南在保障公民网络安全、推动全民数字安全文化建设的坚定承诺。

据悉,该行动也是响应即将于10月25日至26日在越南举办的《河内公约》反网络犯罪国际会议的具体实践,彰显越南在构建安全、透明、以人为本的网络环境中的先锋作用。(完)

来源:越通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