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越通社报道,全国青年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展现出对党建设和整顿事业以及国家发展的信任、责任与奉献热情。这不仅是民主权利,更是越南青年一代的神圣使命,体现了他们对越南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
推动科技从“支柱”迈向“战略性突破”
河内医科大学阮曰海博士表示,将科技视作“战略性突破” 而不仅是“支柱”,体现思维上的重大转变。
从科研与医疗实践出发,河内医科大学的阮曰海博士认为,要将上述理念转化为真正的力量,必须采取一种融合性、敢于试验且富有人文精神的方式,以最大限度激发越南人在各领域的创新潜能。
阮曰海博士建议,应将科学技术视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能量”和“知识基础设施”。文件应补充明确方向:“将知识与数据视为国家资产;科学技术是核心能量;创新是新的发展方式。”这一转变体现了从“把科学作为辅助工具”到“将科学置于国家竞争力中心”的思维转变。
他建议草案应增设连接知识与市场的机制,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与生物—技术应用区,使研究机构、企业与初创团队能够在此合作、试验并实现成果商业化。
此外,他提议建立数据与知识型经济,作为“2026—2035年国家目标计划”的基础,并制定清晰的基础设施、法律与人力培训路线图。
数字化转型必须伴随思维与文化转型,并与绿色转型相结合。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应用,更首先是领导理念、治理方式与组织文化的革新。
他建议建设“国家数字文化”,确立三大核心价值——透明、共享、学习,将数据与知识视为国家战略性公共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惠及全民。同时,将数字转型与绿色转型结合,鼓励科技企业参与清洁能源开发、以数字数据管理排放、推进绿色医疗与智慧医院建设,并将“数字效益、绿色效益”纳入公共投资评估体系。
阮曰海博士希望为青年科研人员营造发展空间与创新环境,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敢想、敢做、敢突破”,构建以大学、研究院、医院为核心的“青年创新生态系统”。
他建议对具备能力的青年科学家授予独立课题主持权,并以应用价值而非论文数量作为主要评估标准。
同时,他提出建立“人才—数据—试验”机制,以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建设开放式国家科学技术数据库(含专利与科研成果),并成立国家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发展基金,支持潜力项目,允许青年科学家拥有科研成果产权并接触风险投资资金。
现代化国防建设应有重点、有步骤推进
在国防领域,第5军区参谋部第75营张光天大尉指出,本次中央政治报告草案提出建设现代化军队的目标,是一项重要而积极的新看点。
他强调,建设“逐步现代化的军队”还是“全面现代化军队”,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国家现代化进程以及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事业。
因此,应以整体性、科学性、辩证性进行深入研究,避免主观、急躁或理想化的做法,也防止因追求完美或犹豫而错失机遇。
张光天大尉建议中央应根据国家防卫战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防安全任务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现代化路线图。现代化不应平均分配资源,而应择优重点推进、聚焦突破方向。
特别是,应优先投资关键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同时,除战斗力量现代化外,还要重视国防工业发展。
他强调,要切实贯彻中央政治局第08号决议,建设和发展国防工业体系,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与装备基础,为军队现代化提供稳固支撑,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艺术是民族灵魂的声音
在艺术领域,越南国家话剧院演员阮氏明秋表示,希望国家继续在战略和资源层面加大对各艺术院团的支持力度,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机会,让他们有条件尝试并创作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作品。
同时,应通过数字技术、线上平台或进校、进乡演出等形式,让舞台艺术更贴近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
在电视与影视领域,阮氏明秋女士认为,应鼓励创作以越南生活为素材、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而非追逐“猎奇”或模仿国外模式。
作品应根据其文化、艺术价值及社会积极影响进行评价,而非单纯以点击率或知名度为标准。
她还建议国家加强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政策,关注艺术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让他们安心创作、长期奉献。
年轻艺术家的这些思考与建议表明,文化艺术不仅是国家的软实力,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可以说,当代知识分子、艺术家与青年群体的真诚建言,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心,也寄托着报效祖国的热忱与使命感。
他们共同期待,越共十四大将继续开拓战略视野,凝聚伟大团结力量,激发越南智慧,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国家迈上新高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