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居民不仅妥善保存先辈传承的珍贵传统价值,还巧妙加以利用,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生计,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并进一步传播西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以旅游之业守护文化根脉
11月初,随着西原雨季结束,金黄色的肿柄菊花铺满通往各村寨的小路,沃村也迎来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旅游旺季。沿着通往村口干净整洁的混凝土道路,锣钲声回荡四方,欢快的舞步、灵巧的手工编织与织锦技艺次第呈现,令游客惊喜而赞叹。
过去,这些活动仅在传统节庆中出现;如今,随着社区旅游的蓬勃发展,各类文化生活皆成为生动的体验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与。沃村居民不仅表演锣钲和民族舞蹈,还组织游客体验手工编织、使用传统柴火灶烹饪、学习酿造甕酒,并通过木雕讲述村落故事等。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了富有西原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一边观赏景色,一边融入社区,体验与嘉莱族同胞共享“慢生活”的独特魅力。
村内各户居民也积极整理房屋,尤其是修缮传统高脚屋,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嘉莱族的生活空间保持洁净、独特,处处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
目前,沃村已成立两支锣钲队,一支由成年人组成,一支由青少年组成;此外,还有一支由20多名少女组成的舞队。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承担传授职责,向年轻一代传授锣钲演奏、舞蹈以及民族乐器表演等技艺。游客来到沃村,不仅能聆听锣钲声,更能感受文化遗产在代际之间生动延续的脉动。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沃村是一个典型范例:当居民与传统文化保持紧密联系,并能灵活发挥本地优势参与旅游活动时,便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文化保护与生计发展同步推进,文化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源。
正因将文化元素融入各类服务,沃村才显得独特而富有吸引力。这并非“大众化旅游”,而是一种可持续、富有人文关怀的旅游模式,将居民置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核心位置。
目前,沃村的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以更好地迎接游客。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积极出台支持政策,协助各户居民参与民宿服务并修复传统文化空间。今后,这一进程将继续加快推进,旨在最大限度挖掘村落潜力,并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广泛传播给每一位游客。
弘扬民族文化价值
沃村的初步成功再次表明:要让旅游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地方必须深刻理解并发挥本土优势,而社区居民则应被置于核心位置,既是文化与产品的创造主体,也是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以文化为主线,沃村的社区旅游模式不仅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还在现代化浪潮中守住了嘉莱族的“民族之魂”。那些看似微小的文化符号——如舞步、织机、甕酒、木雕等——都在生动复兴,并呈现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在后疫情阶段,体验式旅游和社区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像沃村这样兼具手工艺与文化传统的村落,不仅有助于吸引并留住国内外游客,更以事实再次印证:民族本色是一种宝贵的内生动力,必须加以保护、珍视和弘扬,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