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黄氏搜(Hoàng Thị Xới)女士——这位出生于1992年的岱依族女孩,曾走出大山学习深造,最终又回到儿时故居,从一幢老屋起步创业,带动村民一起探索可持续旅游之路,守护乡土农业与本地文化的根脉。
守护岱依族文化的流淌
经过大约五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于六月的一天抵达位于林上乡宗凭改(Tông Pình Cại)村的“搜农家旅舍”(Xới Farmstay)。黄氏搜女士一边热情接待客人,一边忙于监督新屋建设,虽始终脚不停歇、手不离活,却依旧笑容灿烂。旅舍的高脚屋朴素而整洁:桌椅干净有序,茶水备齐,屋内角落处处点缀着庭院里盛开的鲜花。旅途的疲惫仿佛在那一刻消散无踪——黄氏搜女士的母亲和妹妹热情端上饭菜:用新碾大米煮出的香喷喷白米饭、蒜炒空心菜、炸楂鱼肉饼、笋尖汤等;全都是岱依族地道可口的家常风味。
岱依族妇女身着传统服饰,朴素中透着优雅。平日衣着简约,通常是一件多色短袖上衣配一条方便劳作的素色长裙。而在屋中几幅装裱精美的照片里,我也看到了她们节日盛装的模样:手工织染的靛蓝长衫、头巾、熠熠生辉的银饰——这一切皆为纯手工制作,代代相传。
唤醒我们在林上山谷深处的,不是闹钟的铃声,而是潺潺溪水与鸟儿清脆的鸣唱。站在高脚屋的屋檐下,苦诺(Khuổi Nọi)溪水在山脚下缓缓流淌,轻柔蜿蜒。夏日的林上,如同一首自然交响曲:潺潺流水声、蝉鸣声、孩童嬉戏的脚步声此起彼伏。可以说,这里的风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一种资源,一种“可共享的文化本色”。它体现在菜肴的摆盘方式、村民之间的问候语以及对过路游客的热情招呼中。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成长,既会种菜,又懂民间故事,还能学英语、天琴(đàn Tính)等。其中,一项深受游客喜爱的体验活动便是亲手制作岱依族尖顶帽。
如今,林上正逐渐成为国内各大城市游客以及国际友人向往的目的地。它不喧嚣、不浮夸,而是凭借村落与人们朴实真挚的美,悄然绽放魅力。秋季来临,林上披上金黄稻谷与青翠山林交织的外衣;冬天到来,薄雾缭绕,村庄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山林的气息渗透在每一件岱依族靛蓝衣衫、每一顶棕叶屋顶中,仿若童话世界。
与村民同住期间,夜晚游客常受邀参加文艺联欢活动,有天曲、天琴、尖顶帽舞、头巾舞等。若遇上节庆,全村都会前来共襄盛举,燃起篝火,讲述往昔故事。孩童们欢呼雀跃,老人们热泪盈眶;因为岱依族的文化不仅得到了保护,更被珍视、被传扬,并在每一天不断延展。

村寨里的“绿色幼苗”
黄氏搜女士出生并成长于宗凭改村,自幼热爱并擅长外语,因此选择学习旅游专业,成为一名专门接待外国游客的导游。她曾走遍国内外,直到有一天,她带着五千万越盾作为创业资金回到家乡,将家中一座旧高脚屋修缮成接待游客的住所。
起初,没有人相信,像林上这样一个偏远、曾经默默无闻、被视为“道路尽头”的地方竟会吸引游客前来。但黄氏搜女士却看到了别人未曾留意的价值:四季水流不断的小溪、原始森林中的瀑布、宁静如画的村落,以及那整整一套尚待讲述的岱依族文化宝藏。这位年轻女孩从零起步,自学完成了从房屋设计、借鉴各地农家乐模式,到在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的全过程。
自2017年从一座共住高脚屋起步,如今“搜农家旅舍”已扩展为5座独立高脚屋和一处宽敞的公共接待区,每日最多可接待游客50人,为当地创造了20个就业岗位,另有数十人通过餐饮、徒步导览、手工艺体验等配套服务间接受益。在Google平台上,搜农家旅舍评分高达4.9分(满分5分);在Booking平台上亦获得9.8分(满分10分)——这是数字化时代每一家旅游服务机构梦寐以求的理想评价。令游客久久难忘的,不仅是这里的秀美风光,更是那份真诚而温暖的接待之情。
在旅游淡季,“搜农家旅舍”并未让资源闲置。黄氏搜女士与村里的母亲和姐妹们一起钻研学习直播带货,销售本地农产品,如山地稻米、干笋、水果、草本洗发水、木雕和石雕花瓶等。她还与来自其他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建立联系——这些人也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山林或海边,深入挖掘家乡优势,研发并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 为了让旅游与农业紧密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逐渐组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网络,形成了一个绿色创业共同体。
黄氏搜女士在林上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老街省北河县本联村的黄氏通女士一家。这个同样属于岱依族的村落,因真人秀节目《哈哈家族》而掀起了一阵探索热潮——多位知名娱乐艺人走进村庄,与村民同吃同住、共同劳作。两个地方共同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日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民族本色始终是最宝贵的财富,无需刻意修饰。天曲—天琴、传统节庆、手工服饰等文化符号,依然活跃在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在游客到访时,更彰显其动人之美。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旅游发展不追求规模、不走“水泥化”路线,而是在现代化的竞速中坚守原真本色。森林依旧苍翠,溪水依旧清澈,稻田依旧在山脚泛金。文化本色完整地保存在每一所高脚屋、每一种生活方式、每一首歌谣、每一粒稻谷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