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经历连续多年疫情冲击、供应链中断及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后,全球零售业正逐步迈入一个复苏周期,尽管这一过程并不均衡。一些传统零售模式正面临重组压力,而那些更加灵活、注重消费体验并技术融合的新型零售形态则快速崛起。
强势回归的零售业
与“电商将全面取代实体零售”的担忧相反,现实情况表明,全球消费者正回归线下门店,并将其视为集购物、体验与互动于一体的理想场所。Savills发布的《Impacts 2025》报告指出,全球零售业复苏表现好于预期,其中美国市场堪称最具代表性的例证:2024年,美国购物中心客流量同比增长1.5%,比2019年疫情前增长7.3%。在数字化时代,近80%的美国消费支出仍在传统门店中完成,这一比例在当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在越南,胡志明市正扮演着这一复苏进程中的领头角色。2025年第一季度,该市零售总供应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出租率高达94%,显示出来自租户和消费者双方的真实需求。尽管部分新项目以较低租金入市带来轻微调整,但底层商铺平均租金仍达到每月每平方米140万越盾,同比增长9%。
现代零售模式持续展现强劲优势。如Thiso Mall Sala、Vincom Mega Mall Grand Park、Parc Mall等大型商场在开业初期便实现超过70%的出租率。而街边零售模式则日益显现劣势,主要由于缺乏在消费体验、配套设施和专业运营方面的投入——而这些正是当前消费者日益看重的要素。
在河内,底层商铺租金同比上涨6%,其中市中心区域涨幅高达37%。整体出租率达86%。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租赁合同呈现从过去占主导地位的餐饮(F&B)业态,逐步转向时尚、化妆品及便利店等领域的结构性转移。
零售租户引领趋势,资本投资紧随其后
过去,资金流曾是推动零售市场发展的“第一波浪潮”;而如今,真正引领市场重塑的却是各大零售品牌。时尚、化妆品、家居及餐饮等领域的品牌扩张需求日益强劲,正在成为市场主导力量,并由此带动资本重新回流。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投资者持观望态度,原因是此前对低效零售资产的投资带来了消极影响。根据亚洲非上市房地产基金协会(ANREV)发布的《投资意向调查》显示,2025年全球机构投资者在其资产配置中对零售地产的分配比例预计仅为12.4%,远低于2018年的27.7%。不过,复苏信号正在日益明朗。2024年下半年,资本回流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投资者的关注重点正集中在具备良好运营能力、紧贴全渠道零售战略的资产类型——从位于成熟住宅区的大型购物中心,到郊区的零售商业公园等。
零售业作为一种可运营型资产类别
当前,投资理念正经历重要转变:零售业已不再被视为单纯的租赁型房地产。在消费者日益重视消费体验与品牌认同的背景下,零售地产正被重新定位为一种可运营型资产——在运营管理、科技应用、品牌导入及消费者行为洞察等方面需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
2025年,零售业已强势重返增长轨道,但发展模式已不再照搬旧路。在这个日益重视消费体验与运营效率的竞争格局中,胡志明市凭借年轻的人口结构、活跃的消费习惯以及合理的运营成本,正展现出成为国际品牌下一阶段战略布局首选地的强劲潜力。
专家指出,2025年的越南零售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要么通过创新实现突破,迈向更高台阶;要么在全球经济风暴中被动沉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政策支持,从税收优惠到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更重要的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一要素连接一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