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专家赴浙江了解中国低碳发展模式

由越中专家共同组成的“绿水青山生态行”考察团7月30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开始考察行程。

图“绿水青山生态行”越中专家在浙江省余村考察。(图片来源:组委会提供)
图“绿水青山生态行”越中专家在浙江省余村考察。(图片来源:组委会提供)

来自越中两国智库及媒体机构的专家、记者共赴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等地,深入考察杭州西湖生态修复、西溪湿地保护、安吉余村转型等典型案例,并参访智能科技企业,深入了解中国生态治理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

anh-01.png
“绿水青山生态行”活动在浙江安吉启动。

启动仪式上,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党委书记、校务委会主席梅德玉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他指出,“两山”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绿色内涵,中国的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

anh-02.png
越南新闻与宣传学院党委书记、校务委会主席梅德玉致辞。

启动仪式后,考察团参观了余村未来乡村展示馆、青年人才社区等地,详细了解余村逐步探索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的过程。

anh-03.png
“绿水青山生态行”越中专家在浙江省余村考察。

7月28日和29日,越中专家在杭州市分别考察西湖、西湖博物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湿地博物馆、西溪湿地湿地治智中心、杭州图书馆环保分馆、杭州未来科技城城市展馆,了解城市规划、发展当地文化、生态文明和环保的经验。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中心区以西地带,湖面面积为6.5平方千米。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

西湖是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杭州市人民政府着力实施以维持水域生态平衡、管控旅游活动、通过环保教育提升社区意识为目标的西湖保护总体战略。

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杭州西湖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型博物馆,场馆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大部分延伸于地下,融入了周围的湖光山色中,屋顶以庭院草坪与柳浪闻笃景区相接。陈列大厅和行政区域采用大面积钢架玻璃结构,建筑风格简洁、现代。

博物馆承担杭州西湖、杭州名人等文化文物及相关物证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工作,集相关文化的研究、传承、展示、宣教、对外交流和文旅融合、科技文保等职能于一体。

anh-04.jpg
越中专家了解杭州市西湖生态修复经验。

杭州西湖已荣获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先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文明示范博物馆、杭州市文明服务示范点等称号。

位处杭州市中心城区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

2003年8月,西溪湿地启动综合保护工程,保护过程中着意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原则,树立积极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同时,以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将保护与利用统一起来,把保护与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路网改善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西溪打造成湿地的“天堂”。

中国湿地博物馆2009年建成,通过典型湿地的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和图文展示等方式展现湿地之美,普及湿地知识,从而增强观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西溪湿地湿地治智中心2024年3月上线运行。这是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试点项目,具备数据采集与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生态环境仿真与推演、碳排放与核算、管理与决策支持、科研与教育等多个功能区块,构成湿地数字化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体系,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anh-05.jpg
越中专家倾听杭州市文明生态保护与发展的介绍。

杭州是一座以绿为美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生态文明之都,生态理念不仅渗透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也成为了全体企业、市民的共识。

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是杭州唯一一座垃圾填埋场。这座填埋场规模宏大,从1991年至4月投入使用起30年内已处理城市垃圾3000万吨,但是2020年底终止填埋并封场,如今正逐步转型为一座大型综合环保教育基地。

杭州图书馆环保分馆被称为是一座建在垃圾场上的环保图书馆。图书股通过专题性活动、体验式阅读、全媒体推广等服务方式,传播环保文化,普及环保知识。

这座环保图书馆不仅见证了杭州生活垃圾处理进入“全量焚烧与生物处置”的新阶段,还为填埋场注入了文化内涵,成为浙江乃至杭州垃圾填埋场的一大特色亮点。

此外,越中专家参观了杭州未来科技城城市展馆了解数字化成效,人才培训及重点项目情况,以及浙江省和杭州市优质企业产品。(完)

(图片来源:组委会提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