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一些偏远村寨,分娩往往伴随着在家生产、祭拜祈福以及缺乏科学依据的禁忌。如今,这些地方正在悄然改变,其归功于一群默默奉献、心怀温度的乡村助产员。
努力引导群众改变在家分娩的旧习
在老街省板歇(Bản Xèo)乡坡斯艾(Pờ Sì Ngài)村,赫蒙族妇女曹氏巴自2011年起便投身于村里的助产工作。那时,大多数产妇仍按照传统习俗选择在家分娩。曹氏巴坚持逐户走访,宣传并动员孕妇定期产检、到卫生院分娩。如今,村里已有80%的孕妇定期接受产检,70%的分娩由医务人员协助完成,90%的母婴得到了产后护理。
在老街省板楼(Bản Lầu)乡那外(Na Vai)村,侬族妇女陆氏李曾夜以继日走村串户,劝说乡亲们放弃家中分娩的旧习,并在村会中宣传营养、疫苗接种及高危信号识别。如今,98%的孕妇定期产检,所有分娩都由医务人员参与,母婴产后护理率达100%。
对于曹氏巴女士和陆氏丽女士而言,从事助产工作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份深厚的情感。这支队伍日夜奔走,克服重重困难,动员村民摒弃陈旧陋习,倡导安全分娩。她们被视为基层医疗体系中关爱母婴健康的“延伸之手”。
卫生部门携手努力 共筑“安全分娩”目标

据越南卫生部介绍,近年来,母婴保健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孕产妇死亡率较1990年下降了五倍多。然而,部分山区省份的母婴死亡率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到三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交通不便、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落后习俗依然存在。
为此,政府和卫生部实施了多项干预计划,不断强化产科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今年10月1日至7日举行的“安全分娩周”,以“完善产后护理——母亲健康,儿童未来”为主题,呼吁政府和社区共同参与母婴健康工作。
在“安全分娩周”活动期间,各地举办多种宣传活动,动员各级政府和社区力量,旨在提高公众认知,增强社会责任,共同推动母婴保健事业。这也是卫生部门持续推进“到2030年减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干预计划”的契机。
越南卫生部副部长阮知识表示,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积极参与,将有助于提升母婴健康水平,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以及基层那些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助产员。正是她们,用执着与温情点燃希望,帮助村寨走出陋习,书写着越南母婴健康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