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为基础的遗产经济发展计划
海防市大山乡党委书记郑玉英表示,这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方式,有机结合保护与发展,将文化和历史遗产转化为地方与社区的重要内生资源。
她指出,为使“遗产经济”理念在实践中有效部署,需要同步推进若干解决方案,包括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将遗产融入社区生活,把遗产作为乡村振兴与地方发展的文化、经济主轴。
此外,需要推动以社区参与为核心的遗产经济模式,鼓励居民参与遗产管理、修缮与开发,以及遗产价值创新工作。
最后,应建立特殊的支持机制,包括基础设施投资、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和市场对接。与此同时要推动社会化参与和数字技术应用。
建安坊党委书记陈光俊在谈及《政治报告(草案)》中的“遗产经济”时表示:“这是一个新的方向,体现了认识中的重要转变,即从将遗产保护视为文化行业的开支,转向将其视为推动地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发挥文化设施体系的作用
在文化领域,陈光俊先生对文件草案中提出的“两项重要内容”给予特别关注:一是“建设文化设施并开展文化活动要以务实、灵活为原则,把基层和人民作为中心”;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享受需求”。
他表示,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化资源参与文化设施体系建设;鼓励居民和组织投入文化领域,旨在为文化与体育设施体系创造更多收入。
同时,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创作、文化保护与文化价值的传承弘扬创造便利条件。
陈光俊先生还建议,应为文化设施体系负责人开设专业培训课程,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技能;并需出台明确规定,为文化设施体系的投资与使用提供制度依据,同时完善对文化管理人员的支持政策,以激励这支队伍更高效地开发和运营文化设施体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