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旅游与文化产业

谈及发展夜间旅游,不少亚洲国家已领先越南一步。“不夜天堂”所展现的巨大吸引力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也为这些国家在世界旅游版图上塑造了鲜明的品牌地位。

游客参观“文庙—国子监夜间体验”之旅。
游客参观“文庙—国子监夜间体验”之旅。

将这一发展方向视为越南文化-旅游经济的“下金蛋母鸡”,自2020年年中起,政府总理已批准《越南夜间经济发展提案》。2023年,文化体育与旅游部进一步颁布《若干夜间旅游产品发展模式提案》,为五大核心模式指明了重要方向,包括文化-艺术表演、体育健康护理与美容、购物娱乐、参观体验和美食。得益于这些方向,近年来,多地陆续打造出一批具有吸引力的夜间旅游产品。

在河内,典型的夜间旅游产品包括还剑湖步行街,以及一系列探索遗产的夜游线路,如“解码升龙皇城”、“文庙—国子监儒学精华”、“火炉监狱神圣之夜”,还有“升龙—河内夜间自行车游”、“北部精华”实景演出,以及近期多场“一票难求”的现场音乐会等。

在会安,则有灯笼映照的古镇夜景、各类民间游戏、灯光节以及实景演出《会安记忆》等。

在胡志明市的夜晚,阮惠步行街、边城夜市、裴援街、双层巴士城市夜游线路,以及在西贡河游船上欣赏民间文化表演和多样的街头艺术空间。

富国岛的夜色则因大型实景秀《越南精华》、“Kiss the Stars”等节目而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不仅为越南旅游增添亮点,这些产品还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明显提升了各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凡是产生广泛影响的产品无不以文化为核心发展。这也充分表明,夜间旅游在推动文化产业方面具有重要驱动力——它为游客与当地居民构建起连接文化、艺术、美食等产品的空间,使文化价值更加生动鲜活,并得以沿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实现保护与传承。

尽管已呈现出不少积极迹象,但越南夜间旅游的发展仍未与其潜力相匹配。目前,夜间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其余地区多处于“醒少睡多”的状态。现行开发模式以相似的夜市和步行街为主,难以保持持久吸引力;缺乏具有鲜明文化印记和独特特征的产品。产品运营之间的联动性也较为有限,尚未形成连续完整的体验链条。一些与历史遗迹、传统手工艺村相关的服务质量仍未达到要求。此外,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仍存在空白,在安全保障、噪音控制、城市规划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

这一局面要求职能部门制定全面、系统且富有突破性思维的发展战略,以为夜间旅游注入更大动能,并推动其与文化产业形成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永隆省博物馆陈登科硕士建议,应按照专题方向规划和建设创意生态系统。例如,与其零散地发展若干步行街,各地更应统筹规划具有特色文化主题的夜间街区,如街头艺术街、精品美食街或手工艺与创意购物街等。

这种做法既有助于清晰定位品牌,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培育具有共同愿景的创意社区和企业。与此同时,还需在旅游产品中融入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多感官夜间文化之旅”,既提升体验价值、吸引年轻客群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文化遗产的物质压力,推动旅游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整体来看,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范翠琼娥博士认为,越南需要在各地方制定将文化产业与夜间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国家应尽快颁布夜间经济发展的相关法令,允许在具备旅游基础设施和吸引国际游客能力的地方试点建设夜间街区和文化—娱乐中心;同时为当地劳动力开展夜间旅游服务技能的短期培训。随后应提升夜间旅游产品的层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并在艺术家、创意企业与旅游业之间构建价值链,推动文化产品迈向出口。(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