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场与唤醒记忆的旅程

在文化旅游业强劲转型的背影下,位于红河岸边的古陶瓷村——钵场正逐步确立其在构建古村生态博物馆模式中的先锋角色,成为社区倡议中的亮点实践,是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的典范。

游客参观钵场陶瓷村。
游客参观钵场陶瓷村。

拥有约700年历史的钵场陶瓷村,既保留并发扬传统陶瓷工艺的精髓,又积淀了丰富的珍贵文化遗产:古屋建筑、心灵空间、科举传统、19个宗族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珍贵的“生活素材”为建设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奠定了基础,使得每一位村民都可以成为讲述钵场故事的“主角”,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向导。

钵场生态博物馆建设构想的亮点是集中于5.4公顷的古村核心区域,这一空间汇聚了诸多独特价值:曲折幽深的小巷、覆满青苔的古墙、各式传统陶窑。皆为工艺历程,保存文化价值,生动地反映了手工艺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迁。

与此同时,钵场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即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全球手工艺理事会网络中的第67个传统手工艺村。这是钵场生态旅游模式发展成越南社区文化旅游典范的坚实基础。

生态博物馆模式的构建,源于那些在钵场生活、工作并对钵场有着深切理解的人们的真实需求、愿望与积极参与。

在政府、专家、艺术家、村民等多方的公开对话中,村民已承诺贡献智慧、经验,并呼吁社区凝聚合作与共识。从建筑师、画家到文化研究学者,专家们纷纷提出具有深度与温度的相关见解。

专业顾问、画家阮孟德强调,“活博物馆”的精神,促进物质生产过程与精神价值创造过程并行,用背后的文化故事来提升产品的价值。

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复兴过去,活在当下,展望未来,将现有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许多村庄虽然被认定为遗产,但由于强制性规定而难以发展,但钵场并非如此。生态博物馆模式尊重发展运动,源于村民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设计团队并未止步于景观的升级改造,而是更加注重讲故事的元素,每一户居民都成为旅程中的一个“休息站”,通过听、看、触、尝等多感官方式,带来鲜活生动的生活体验。

例如,除了陶瓷工艺之外,钵场还有关于草药疗法、科举传统的故事,或是一顿朴素的陶工便饭、一碗传统的糖豆羹、一块糯香的粽子、一道道展现饮食文化精髓的美食。这正是通过真实情感唤醒并传播文化遗产的独特路径。

除了积极参与和共识之外,民众也坦诚地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其中,环境仍然因生产和日常活动而产生大量废弃物;存在直接影响游客体验的污染问题。建立社区规章制度,统一保护景观和一般卫生的意识是强制性要求。

此外,由于巴庄村的结构特殊,巷道狭窄,围墙高耸,房屋密集,部分道路狭窄,人口密集,因此必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以确保消防安全问题。

尽管该项目尚未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但当地政府和民众正在积极寻求初期的临时且合适解决方案。

此外,还有利益和分享机制的问题。一些参与的农户问:谁受益?装修费用谁承担?谁来运营?这些都需要透明化,有具体的规定,避免出现最初热情高涨,后来因为缺乏支持、利益分配不合理而逐渐消退的情况。

钵场生态博物馆项目是一个旅游产品,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唤醒记忆的过程,用当代语言重新讲述手工艺村的故事,以肯定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的生命力。

如果钵场生态博物馆项目取得成功,将有助于开创一种可以与新时期社区经济一起发展的保护艺术生态博物馆模式。(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