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绿色转型

除了经济效益之外,生态工业园区结合循环经济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入国际,同时朝着净零目标迈进背景下,这是全球经济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规律。

海防市乾桥南生态工业区。
海防市乾桥南生态工业区。

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进展缓慢”

越南计划投资部(旧)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开展的“按照全球生态工业区计划在越南建设生态工业区”项目实施近三年后,越南尚未拥有获得认证的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投资吸引上的“热”发展,使得建设生态工业区的目标似乎被“放慢了节奏”。多年来,国内的工业园区只关注吸引率、“填满率”等概念,而缺乏生态系统或循环经济的理念。这不仅造成了环境上的漏洞,也导致了现有资源的浪费。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循环经济的概念是指从产业链起点到再利用的一个封闭循环过程。在传统的“开采—生产—消费—废弃”循环之后,废弃物被重新投入到生产链的起点,以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这一循环在具备生态标准的工业区范围内实现,就会形成结合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区。在这种模式下,各企业在生产链中相互衔接,优化各自优势,从而创造共同利益。

迄今为止,在最初项目的5个模式基础上,全国仅在400多个正在运行的工业区中试点实施了7个结合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区(约占 2.3%)。要获得认定,这些工业区必须满足8项标准,例如基础设施、绿化、废弃物管理、社会保障、清洁生产等。

在越南的模式大多尚未达到系统层面,只停留在单向共生或物理共生。而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形成结合循环经济的多向生态工业区,共生水平较高,甚至实现了跨行业的共生关系,并将互动扩展到整个城市空间和周边社区居民。

工贸战略政策研究院阮氏茶江硕士

据工贸战略政策研究院阮氏茶江硕士的研究指出:“在越南的模式大多尚未达到系统层面,只停留在单向共生或物理共生。而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形成结合循环经济的多向生态工业区,共生水平较高,甚至实现了跨行业的共生关系,并将互动扩展到整个城市空间和周边社区居民。”

实施进展的迟缓表明,这一经济模式尚未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报告,自2009年起,越南开始通过一些国际合作项目试点建设生态工业区。然而,这些活动仅具有技术性,主要是少数企业之间的单一共生试验,而非系统性实施;同时,也缺乏国家管理层通过法律法规的参与。

直到2018年,生态工业区的概念才在政府于2018年5月22日颁布关于工业区和经济区管理规定的第82/2018/NĐ-CP号中被提及,但并未附带具体的实施细则。

后续文件也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框架,缺乏具体的发展指导政策;直到2022年签署并实施了“按照全球生态工业园区计划在越南实施生态工业园区”项目。

突破瓶颈,实现强劲转型

工业区向生态工业区转型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新冠疫情的影响,而2023年初左右,越南才刚刚开始从疫情中复苏。

此外,大多数运营中的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并非为真正的循环生态系统而设计的。国家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和创建共生企业的金融和信贷机制;缺乏明确的协调和权力下放机制;缺乏足够强大的管理机构;副产品市场、数据平台等也未及时更新和共享,造成了诸多困难。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家管理机构以及各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的努力,特别是那些正在进行转型的工业区,例如海防市南丘建工业区、廷武工业园区、芹苴市茶诺工业区、岘港市和庆工业区、胡志明市协福工业区、同奈省安美德工业区等等。

自2020年以来,我们已经建立了足够完善的法律框架来指导循环经济发展,为发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包括2020年《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文件、政府总理的一系列决定和法令以及国会的决议。

国家政策在实施转型过程中为工业区和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此外,按照国际标准对产品输出进行减排、环保和循环经济应用的要求,也将为加速越南工业区转型进程创造必要的动力。这不仅是国际趋势,也是市场规律。

据多位经济专家和工业区管理委员会领导评估,国家政策在实施转型过程中为工业区和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此外,按照国际标准对产品输出进行减排、环保和循环经济应用的要求,也将为加速越南工业区转型进程创造必要的动力。这不仅是国际趋势,也是市场规律。

要加速转型进程,必须消除瓶颈。经济专家范胡圆评论说,工业区内部缺乏协调和数据共享,导致企业间协调困难,这表明管理委员会的衔接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管理机构需要就实施机制发布补充指示,同步部署总体政策和指导方针;制定路线图并规定转型时间。需要根据国际惯例构建评估越南标准的标准框架;为循环共生关系中的每个行业和每个企业制定具体的激励标准,以激发动力;建立和管理循环产品市场;建立相关政策并将其与循环经济政策相结合等。(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