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成就为塑造新空间奠定基础

在2020-2025年任期内,河内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内市委坚决推进第03-CTr/TU号、第05-CTr/TU号计划的落实,并将其与越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第06-NQ/TW号决议相结合。

红河被确定为首都的核心景观轴线。
红河被确定为首都的核心景观轴线。

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多项重要规划获批,为首都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截至目前,河内市已完成83/83项城市规划方案、13/13项建设规划任务以及4项重大规划的审批工作;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覆盖率达100%。规划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严格加强规划管理与监督,确保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河内市委集中领导、统筹指导编制《2021-2030年阶段河内首都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和《至2045年河内首都总体规划调整,远景展望至2065年》。在此基础上,首都继续推进和完善各项具体规划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积极参与并协同推进《红河平原地区规划》和《国家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越南城市发展规划协会主席陈玉正表示,在重新调整并完善两级地方政府组织后,《首都区域规划》必将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空间,激发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肯定首都在区域和国家发展格局中的龙头地位。

交通基础设施已成为并将继续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河内市四环路、连接法云-惹桥高速公路与三环路的道路等重点工程正在加快建设进度;四莲大桥、陈兴道大桥、玉回大桥、云福大桥、上吉大桥等跨红河大桥相继开工建设。此外,城市改造取得显著进展,2021-2024年阶段已建成住房面积达662.3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49.2%。

新城区、公园和花园等项目不断规划建设,使河内日益呈现出更加明亮、绿色、清洁、美丽的城市面貌。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管理得到强化,并与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公开相结合,确保规划过程透明,促进社会公众的监督与参与。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河内将继续面临来自机械性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巨大基础设施压力,以及火灾、事故、交通拥堵和积涝等风险;同时还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疫情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在此背景下,首都必须抓住机遇、用好有利条件,坚定决心,努力克服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按照至2030年的发展方向,河内市提出了城市化率达到65%至70%,公共客运交通满足30%的出行需求,建成12万套保障性住房,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实现固体废弃物100%分类和达标处理等多项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内将聚焦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基础设施;二是规划形成多极、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等三大战略性突破。未来,河内将按照“都市群”模式发展,重点建设朔山、和乐、春梅等卫星城市。

红河已成为首都的核心景观轴线,城市发展正结合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理念与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步推进。2021-2025年任期的实践经验表明,必须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深化行政改革,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规划与规划监督工作。首都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应与区域规划紧密衔接,同时充分发挥两级地方政府的作用。

规划数字化、建立规划数据库以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将成为确保规划可行性与实施成效的关键;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各级政府与职能部门的治理能力,实现信息公开透明。

目前,河内正迎来落实新一轮空间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其坚实基础正是2020-2025年阶段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正如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所强调:河内要重构发展空间格局,朝着开放、多中心、区域一体化方向迈进,引领北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同时要以建设性的思维和果断的行动推进体制改革,使法律与机制真正成为激发创新、推动突破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河内市规划建筑厅厅长阮重奇英表示,河内正迈入一个具有宏伟目标与崇高愿景的发展新阶段,这些目标与愿景已在《首都规划》中得到明确指引。为了将这些目标与愿景变为现实,规划工作必须真正走在前面,成为引领发展的指南针。

凭借河内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坚定决心、创新精神与同心协力,首都必将以全新的视野和姿态,在新的征程上实现更为强劲的跨越发展,进一步彰显其作为国家政治-行政中枢、全国心脏、“文献—文明—现代”之城的地位。(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