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化进程方兴未艾,网络犯罪威胁亦日趋复杂,从数据窃取、在线欺诈到勒索攻击及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渗透,无所不及。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全球蔓延,迫切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统一法律标准,以有效应对风险,捍卫国家数字主权、资产安全与数字信任体系。
系列报道《无枪声战线》将全景呈现这场战争——从网络犯罪现状、各国构建“数字防线”的努力,到推动全球合作以打造安全、可信、具人文价值的网络空间的迫切需求。
联合国将网络犯罪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利用数字技术实施的传统犯罪,如人口贩卖、洗钱、煽动暴力,以网络为原生载体的新型犯罪,如网络钓鱼、身份盗用、恶意代码传播、勒索攻击等。借助匿名通信与全球互联特性,网络犯罪可以高并发、低延迟方式发起跨境攻击。发展中国家因安全防护能力薄弱,常成为攻击重灾区。
英国剑桥大学网络犯罪中心武越英博士指出,互联网不仅催生了新型犯罪形态,也推动了传统犯罪的线上迁移,攻击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加密数字货币,使得洗钱等非法活动更具隐蔽性。他强调,与传统犯罪不同,网络犯罪突破了物理边界限制,在司法管辖灰色地带肆意蔓延。
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网络攻击正持续消耗政府与企业的大量安防资源。2024年上半年,全球共记录208起针对国家机构的勒索软件攻击事件,同比激增65%。
网络安全公司Cybersecurity Ventures预测,到2025年,全球网络犯罪造成的年经济损失将达10.5万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300%,并可能在2029年突破15万亿美元——规模相当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除直接经济损失外,网络攻击引发的心理与社会信任危机同样值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使真实与伪造的边界变得模糊。2023年,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绕过生物特征识别的攻击事件同比增长超700%。美国数据显示,16%的身份信息盗用受害者曾产生自杀倾向,反映出网络犯罪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深层危害。
“网络犯罪已超越纯技术范畴,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议题,”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电气、计算机与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IEEE西澳分会主席范德山博士强调。根据Fortinet监测数据,攻击者利用AI与自动化工具,每秒可执行3.6万次漏洞扫描。2024年,全球在暗网流通的被窃数据量突破1000亿条,同比上升42%。
专家预警,随着量子计算、元宇宙、6G通信及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成熟,网络犯罪手法将更加复杂多元,现行加密体系可能面临系统性破解风险。
越南国家网络安全协会2024年度调查显示,每220名智能手机用户中即有1人遭受网络诈骗,全年预估经济损失达18.9万亿越南盾。近46%的政府机构与企业曾遭遇网络入侵,其中15%遭受勒索软件攻击。全年累计监测到网络攻击事件65.9万起,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攻击技术演进,网络犯罪已从零散攻击发展为渗透社会各领域的完整黑色产业链。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建立全球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立法标准统一、构建跨国应急响应体系,同时加强威胁情报共享、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加大安全投入、深化公私合作。
“人工智能既是攻击利器,也是防御盾牌,”Palo Alto Networks安全专家山姆·鲁宾表示,“AI能帮助安全团队实现威胁检测与快速响应。”他建议各类组织转向主动防御策略,全面实施零信任架构,并建立持续风险管理机制。
虚拟世界的攻击正在造成现实世界的伤害。当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日益模糊,网络威胁挑战的不仅是经济安全,更是人类社会赖以运行的信任基础,开启数字时代中的无枪声之战。在这个深度互联的时代,唯有通过战略协同、情报共享与全民防护意识提升,才能共同构筑安全、可持续的数字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