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意见征询:需完善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医疗模式

目前,北宁省共有35个工业园区,总面积超1.049万公顷,为55.2万名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其中包括逾2.1万名外籍劳工。这支庞大的生产力量为推动北宁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宁省工业园区医疗中心主任阮友山。(图片来源:越通社)
北宁省工业园区医疗中心主任阮友山。(图片来源:越通社)

为此,在对越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文件》(草案)提出建议时,北宁省工业园区医疗中心主任阮友山表达了对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及高新技术区医疗模式发展方向的特别关注。

他指出,庞大的劳动力规模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不小压力。尽管过去一段时间,北宁省工业园区医疗中心已实施多项劳动卫生检查监督计划,开展定期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并保障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工业化的工作特性、高强度及连续加班,导致许多工人无暇顾及自身健康,往往等到病情严重时才前往医院。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急救和医疗响应体系尚不完善,设备短缺,医务人员配置薄弱。

许多企业未能在安排劳动者从事重体力、有毒有害岗位之前组织健康检查;未制定紧急救援预案;未签订医疗支持协议或对安全卫生员进行急救培训。企业基层医疗网络薄弱,大多仅能提供初步急救,尚不具备疾病诊治或职业病发现与管理的能力。劳动者健康档案与卫生主管部门的数据联通与共享未能实现,致使监管与疾病预防工作存在诸多局限。

北宁省卫生厅已提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制定《2025-2030年阶段提升工业园区劳动者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能力方案》。若得以实施,该方案不仅有助于劳动者获得全面健康管理与照护,还将助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事故,并增强劳动者对安全、文明工作环境的归属感。

基于此现状,阮友山先生提出建议,越共十四大文件草案需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及高新技术区的医疗模式,相信当工业园区医疗体系实现数字化与数据互联后,北宁将构建起现代化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早期预警职业病、环境污染及疫情风险。这是保护劳动者——这一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素的重要基石。(完)

来源:越通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