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胡志明市:迈向绿色与高科技工业

在与平阳省和巴地头顿省合并后,新胡志明市将拥有广阔的跨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开启强有力的重组契机。此时被视为企业转型为绿色生产模式、应用高科技、把握新一轮投资浪潮的“黄金时刻”。

附图。
附图。

在与平阳省和巴地头顿省合并后,新胡志明市将拥有广阔的跨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开启强有力的重组契机。此时被视为企业转型为绿色生产模式、应用高科技、把握新一轮投资浪潮的“黄金时刻”。

迎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的机遇

作为率先应用绿色技术与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之一的平明塑料公司从这一战略中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自2019年起,该公司投资自动化生产线,全面数字化质量检测与仓储管理流程。特别是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可回收原材料,使每年原生塑料使用量减少近30%。

“我们不仅节省成本,还提升了超过20%的生产效率,并获得了ISO环境管理认证。符合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与透明治理要求,也帮助我们更容易融入全球供应链。虽然绿色科技与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投入,但这是提升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并拓展国际市场的长期战略。”平明塑料公司代表表示。

合并后工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过去在胡志明市开设工厂受限于土地紧缺和物流成本高昂,而如今与平阳省、巴地头顿省紧密连接,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平明塑料正在考察巴地头顿省的工业区,计划投资建设使用可回收、节能新材料的工厂,服务国内与出口市场。同时,企业还规划构建与盖梅 - 市布港口体系集成的供应链,并连接平阳的配套产业集群。

不仅是平明塑料公司,纺织、电子零部件、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也正在调整其在新区域的投资战略。许多来自日本、韩国、欧洲的外资企业重新评估胡志明市场时,也更加重视区域优势,而非仅聚焦市中心。

政府总理经济顾问组成员、经济学博士陈游历表示,扩大行政区划后,胡志明市应将其视为重组工业发展空间的机会,而非简单的地理延伸。更关键的是,城市应明确各区域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定位:哪些是研发-设计中心,哪些是制造-加工中心,哪些负责物流、港口等。

“胡志明市不能发展重工业,但在研发、科技与创业方面具有优势;平阳省则强于配套工业与物流;巴地头顿省是海港门户。如果明确功能分工与货物流通路径,该区域将成为国家战略性的生产 - 出口‘三角地带’。新胡志明市的建立也为企业扩大生产与经营带来诸多机会。”陈游历说。

需要重新规划区域联动链条

胡志明市工业区企业协会主席阮文贝也表示,新胡志明市应转变工业园区发展思维。不能盲目扩张,而要建立符合绿色标准、行业集群化、高度连接、融合技术与人力资源的产业园区。目前,大多数企业希望投资自动化工厂或符合ESG标准的生产体系,但仍面临清洁土地与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根据胡志明市出口加工区与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的报告,目前对清洁工业用地、现代基础设施与良好连通性的需求远超供给。而市内许多老旧工业区受制于规划限制,难以调整功能或升级。因此,向平阳省与巴地头顿省拓展空间已成为战略选择。

原胡志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陈黄银表示,在全球竞争加剧背景下,胡志明市不能再依赖低工资或代工生产发展工业。新胡志明市应引领整个区域构建新的工业模式——绿色工业、数字工业、创意工业,朝着东南亚高科技制造中心迈进。

根据陈黄银先生的观点,关键不仅在于吸引投资者,而在于打造一个涵盖研发、生产、培训、物流和消费的工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胡志明市需要与新合并的两个地方紧密联动,构建一个无缝衔接、非碎片化的工业网络,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从企业角度看,美国TTI集团驻越南代表陈国勇先生表示,当前工业发展不仅仅是建设工厂和招聘劳工,更需要一个全面支持的生态系统。“我们优先扩大在拥有可再生能源、物流系统良好连接,特别是政府在研发方面积极配合发展的区域的供应链。胡志明市在构建智能制造区域方面正朝着正确方向迈进,但需要更快速、更务实地推进”,陈国勇指出。

陈国勇先生还强调,在全球加速向循环工业、减排和ESG标准转型的大背景下,胡志明市的区域扩张正是重塑发展模式的机遇。他认为,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大,更是一次战略转型,有助于将胡志明市从传统制造中心升级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科技和可持续工业中心。

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禄河先生表示,新胡志明市的设立是该市充分发挥优势的黄金机会。其中,发展现代、可持续和创新型工业被确定为关键动力,以确保胡志明市继续保持经济火车头的地位,并为全国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胡志明市将按照应用高科技、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方向推进工业发展;发展绿色工业、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升级价值链,聚焦基础性、高附加值产业;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公私合作与区域联动。(完)

来源:越通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