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漩涡”中的气候外交

无一例外,极端热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几乎各大洲。高温、干旱和森林火灾与气候变化共同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热浪加剧干旱,使植被更容易遭受火灾。

2023年8月10日,一艘船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沃诺吉里县的一个湖泊上搁浅。(图片来源:新华社)
2023年8月10日,一艘船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沃诺吉里县的一个湖泊上搁浅。(图片来源:新华社)

森林火灾爆发时,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地球变暖,从而增加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地中海、美国西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已经和正在经历这种“致命结合”。

气候中心组织(Climate Central)的《气候变化报告》显示,约有40亿人(占世界人口近一半)经历了至少30天的极端高温天气。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极端高温天数翻了一番。气候变化的后果远不止环境影响,还造成经济中断、人口迁移以及医疗保健系统的巨大压力。

为了解决气候问题,世界长期以来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并在区域和全球层面开展合作。基于这种认识,“气候外交”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各国于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重要的合作领域。

马尔代夫或许是其中一个带来更有趣的故事,它证明了小国能够将其“地理弱点”转化为“外交资本”,旨在参加塑造多边议程并提升其全球地位。马尔代夫80%的国土面积海拔不足1米,处于气候危机的“前线”,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因此这一“亚洲旅游天堂”早就将“气候外交”作为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马尔代夫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宣称其人民的整个生活都依赖于自然因素,从而敦促联合国倾听小岛屿国家发出的紧急行动呼吁。马尔代夫始终将气候问题置于外交政策的核心,持续参与全球气候谈判,从而吸引了主要合作伙伴的支持,并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

与马尔代夫一样,其他国家也利用“气候外交”既促进双边合作,也为全球努力做出贡献。例如,土耳其近年来协助希腊扑灭森林火灾,在双边合作中取得了更多成果。加拿大和美国也与那些正在应对日益难以控制的火灾的国家分享资源。

在多边层面,联合国主要项目,例如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倡议以及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的森林火灾网络为各国制定风险预防和减少战略奠定了基础。欧盟民事保护机制促进了飞机和消防员在成员国之间的快速部署。

与此同时,二十国集团(G20)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等组织正在推动气候基金、脆弱地区支持、可持续土地管理等谈判。

尽管如此,当前的地缘政治挑战和经济负担正使“气候外交”遭遇重重阻碍。在许多本已深陷动荡的地区,即使是遏制气候变化也面临被排除在议程之外的风险。在各国仍在“权衡”利弊的同时,预计夏季将继续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和危险。

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呼吁不应忽视“气候外交”。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金支持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加强区域合作,建立长期的正式机制,推广人工智能(AI)的应用,这些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关注的解决方案。此外,继续改变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也至关重要,许多人仍认为自然与生命是分离的。(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