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以水乡风貌为特色的城市发展

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后,胡志明市芽郫(Nhà Bè)乡正致力于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当前最为重点和紧迫的任务是做好规划编制与空间发展引导工作,为充分开发当地潜力和优势,将芽郫乡打造成为绿色、现代而具有水乡特色的都市打下基础。

芽郫乡一角。
芽郫乡一角。

潜力与挑战交织

那就是气候变化、洪涝、地面沉降、技术设施以及人口快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等挑战。芽郫乡目前拥有一系列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如:阮友寿路、槟沥-隆城高速公路以及地铁4号路线。

除了吸引投资的潜力之外,提高都市连通性将成为城市空间重组、监控人口密度和保护水域景观的迫切需求。芽郫乡正在空间规划方面缺乏导向性和统一性。该地方有大量居民自发形成的社区,居民区与农用土地交错,高度城市化区域与乡村地区错落分布。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整合和调整,该地方可能陷入“拼凑”的状态。

经过调整和合并后,芽郫乡人口规模约达17.2万人,但交通及其他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未能满足需求。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各类项目的推进,交通拥堵、内涝、环境污染以及公共服务过载的风险将使该地区持续面临日益加剧的承载压力。

作为沿河低洼地区,芽郫乡受到海平面上升、盐水入侵及地基下沉的直接影响。若填土和建设活动未得到有效控制,将破坏自然水文平衡,增加严重内涝风险,并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此外,根据至2040年胡志明市总体规划调整和展望至2060年目标,芽郫乡将从城郊农村模式向现代化、生态化、气候适应型城市模式进行重大转变。这也将带动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的调整。在就业问题上,模式转型同样是地方面临的重要课题。此外,城市化进程容易淡化芽郫乡以水乡为特色的独特文化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合并后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仍在同步推进过程中,需处理的诸多问题可能对发展速度、区域互联互通能力以及与其他区域的空间衔接产生一定影响。这些问题要求城市规划、管理和发展工作必须具备长远和科学视野并能够灵活适应气候变化。

以顺应自然为导向推进城市化

许多科学家和专家认为,借鉴世界上地形、地势与芽郫乡类似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制定并实施一项现代化的总体规划,使之与当地的文化、水乡特色、生态旅游以及本土文化相融合,是当地需要重点关注的任务。

此外,地方需要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建立以人为中心、企业为驱动力、数字化转型为工具的现代化、灵活、透明的城市治理模式,帮助芽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同时限制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来自胡志明市规划建筑中心的建筑师陈世永认为,芽郫乡地势低洼,是多条大河汇入大海前的交汇处,总长度约50公里。据预测,该地区未来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陈世永先生提出:以可持续排水为原则的“海绵城市”模式,已在全球许多与芽郫地区自然条件相似的城市成功应用。

这种模型有助于控制洪水,改善生态基础设施和城市地表排水系统。这些设计的运作方式就像一块海绵,能够提高雨水的吸收能力,之后可将其再利用,或让其渗入土壤,从而补充地下水层的水量。

在实施这一模式时,地方需要遵循若干标准,例如:保护、修复并发挥河流、运河、水道等生态系统的作用;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重视绿色空间保护;合理控制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对于顺应自然的城市化发展方向,胡志明市建筑大学校长、建筑学副教授、博士范仲术表示:在为芽郫乡进行新的空间规划过程中,相关专业机构应特别关注对地方记忆的保护。一条新修的道路、一个新建的住宅区,只有在不抹去这片土地层层叠叠的历史记忆时,才真正具有其价值。

地方应采取措施恢复河岸公园景观;发展适应潮汐变化的住宅,包括高层建筑和现代化高脚屋,让人们学会与水共生,而非与水对抗。同时,应协调水路与陆路交通的连接,重新利用河道与水网进行客货运输,从而减轻陆路交通的压力。

组织构建河流文化本色,恢复节庆活动和水上集市,并创建河畔社区空间,让记忆与当下在此交汇。凭借其潜力,芽郫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模式的试验场,这种模式灵活、多中心且适应性强。芽郫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行政过程,更是一次意识觉醒之旅,因为当政府将河流视为一种软性基础设施时,规划才能真正有机地进行。(完)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