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生产不仅要关注产量和质量,还要为自身肩负的责任而生产。值得注意的是,100万公顷水稻项目已使生产方式顺应国际趋势——绿色发展,所有产出的水稻产品都确定为环境友好型。这是国家助农中心主任黎国青的评价。
据黎国青先生称,自百万公顷水稻项目启动至今,已取得诸多突出成果:初期设定的各项指标至今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黎国青先生评价道。“这对越南农业生产而言是非常重大的价值,特别是在越南已向国际社会承诺负责任的生产并致力于在未来几年实现净零目标的情况下。”
在两年内(2024-2025年),国家助农中心与种植与植物保护局、国际水稻研究所、各地农业与环境厅及相关单位合作,在芹苴、永隆、同塔和安江等省市实施了7个试点模型。经过3个季度的实施,这些模型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降低了生产成本(比对照模型降低8.2%至24.2%);提高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每公顷减少3.7至4.6吨二氧化碳,部分模型减排超过10吨二氧化碳);最大限度改善了稻谷收获后焚烧秸秆的状况,有助于减轻污染和保护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越南已出口低碳排放大米,其中包括一些要求苛刻的市场。
作为与政府、合作社同行参与实施百万公顷水稻项目的私营部门,拜耳越南有限公司(Bayer)在芹苴市连续6个水稻季度实施了Bayer ForwardFarming模型(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集成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根据实施实际情况,拜耳公司代表评估认为,公私合作模式的推广在资源方面仍受限,目前仅集中在主要水稻产区;一些地方尚未建立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合作以扩大模式的机制。此外,农民完全采用并实践可持续生产流程的比例仍然较低;一些技术解决方案尚未能在产区同步应用。
拜耳越南有限公司作物科学部门总监Kg Krishnamurthy认定,从公私合作模型中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在支持九龙江三角洲建设优质水稻原料区方面的创新,证实了方向的正确性。然而,为实现长期目标并进行大规模转型,需要加强资源、完善政策,特别是需要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企业、农业推广机构和农民社区的携手合作与同行。
作为已实施多个隶属于百万公顷水稻项目试点模型的地方,至今,芹苴市职能部门已为项目区内的农民、合作社及合作社成员进行了培训,指导他们共同生产优质低碳水稻。
然而,芹苴市农业与环境局副局长阮氏江表示,在实施两级地方政府模式后,各乡的行政区划有所变动。目前,在芹苴市共103个乡、坊中,有64个乡参与百万公顷水稻项目,参与面积约17万公顷(全市稻田面积为31.9万公顷)。
因此,农业部门将对稻作区域进行重新梳理和统计划分,使其更符合实际条件,便于推广扩大相关模式;确保各模式在稻田连片、集中区域实施,以提升扩展效果;加强合作,尤其是公私合作,吸引多方面资源(包括智力、经济、金融及国际经验);整合各项技术解决方案,总结经验教训;并特别加强向农民宣传,使其充分了解高质量、低排放稻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推进百万公顷水稻项目扩大发展亟需关注的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