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组织机构大规模调整,特别是自7月1日起,两级地方政府模式在全国34个省市正式实施后,数千处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场所和公共房产正成为管理工作的重大挑战。若不能坚决透明地处置,这些宝贵资源将继续遭到损失或浪费,可能错失转化为发展动力的机遇。
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仍有超过1.1万处公共房产未有效处置,其中不少工程被违规占用或严重失修。全国各地撤销县级行政单位使得国有资产冗余量激增。据国会常务委员会透露,在已完成机构调整的52个地方(除11个未调整地方外)3.8万余处公共办公场所中,冗余资产共4226处。
在此背景下,国会、政府和财政部已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公共资产管理法》加快核查并制定处置方案。多个省市已主动进行清查并上报待处置资产清单。
原高平省公务资产2088处中,1835处继续使用,193处内部协调,其中优先用于教育、医疗和公共设施建设。对于60处闲置资产,符合规划的资产将进行公开拍卖,其余移交职能部门管理开发。
原和平省(现为富寿省)的闲置资产处置工作更为系统。据原和平省财政厅的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近90%的闲置资产已制定处置方案或正在审批。部分办公楼被改造为乡级行政服务中心、幼儿园,或依法出租以增加财政收入。
但部分地方的处置进度仍显滞后。多省市在资产分类、价值评估和具体处置计划制定方面仍存在一些困惑。
财政部认为,迄今,闲置的各类资产数量巨大。财政部副部长裴文肯强调,闲置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虽复杂艰巨但势在必行,若执行不力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管理效能。
因此,财政部要求各单位依法制定处置计划,同时加强监察、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执行不力、违法违规的行为。
财政部公共财产管理局局长阮新盛指出,合并后闲置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首要原则是确保新体制稳定运行。因此,不建议出售或转让闲置国有资产,而将其优先用于教育、卫生、社会文化等公共用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