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在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深处,一套用于向林冠层注入二氧化碳(CO₂)的装置正在运行,这是名为“AmazonFACE”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模拟未来预测的大气条件。

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图片来源:新华社/越通社)
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图片来源:新华社/越通社)

这套装置位于亚马孙地区最大城市马瑙斯附近。六座钢制圆形塔环绕着大片热带雨林树冠,每个圆环覆盖约50至70棵成年树木。

根据计划,CO₂将按未来几十年的气候预报水平注入森林。通过这台“时间机器”获得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群系的影响,为评估亚马孙这一庞大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在巴西即将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召开前夕(会议将于11月10日至21日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我们不能让亚马孙变成草原!”

联合国领导人发出的这一“亚马孙草原化”警告,伴随着对人类可能无法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的担忧。他还呼吁出席COP30的各国领导人认真评估:减排行动一再延迟,亚马孙、北极以及全球各大洋跨越“临界点”的灾难性风险就会越大。

科学界对气候危机的警告从未如此紧迫。当世界准备迎接COP30之际,全球平均气温已暂时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这一升温幅度正是2015年《巴黎协定》所认为的人类“安全临界线”。

在《巴黎协定》达成近十年后,2024年被确认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更令人忧虑的是,2025年可能再次刷新这一“纪录”。一系列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干旱、洪水、热浪等已经证明,气候变化早已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残酷的现实。

然而,正如联合国秘书长直言,尽管全球变暖速度的警示愈加严峻,许多政府的承诺仍未达到预期。2023年在阿联酋举行的COP28上,各国同意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实际行动仍然缓慢。

在此背景下,COP30主办国巴西正努力成为全球“绿色旗帜”之一。巴西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9%至67%,并呼吁国际社会立即采取具体且负责任的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资金仍是谈判中的“热点”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要求获得具体资源以应对和减少排放,而发达经济体则强调责任分担。巴西希望今年的会议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支持巴西呼吁各国从“口头承诺”转向“实际行动”,以标志全球新的转折点,联合国强调,COP30的首要任务是“转向”。联合国指出,调整路线是完全必要的,以确保即使全球升温已超过1.5℃,仍须尽量将其控制在“越低越好”的水平,避免触及“临界点”。联合国承认面临诸多挑战,但重申不会放弃目标,并表示全球气温虽然可能“暂时超出”1.5℃的限度,但应努力在本世纪末前及时降回这一水平。

被誉为“从巴黎出发后的中期检验”,COP30是全球重新设定减排目标、加快能源转型、并进一步动员全球气候资金的重要时刻。

在大会召开前夕,“世界在1.5℃轨道上走到哪一步?”这一问题,不仅是衡量气候行动的标尺,更是对各国政治意愿与全球团结精神的考验。

将气温上升控制在危险临界值以下,并非某一个国家的任务,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完)

Back to top